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壹定要優美,文章壹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1

 生活而能成家,可見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壹般人更會打理生活,有著各種生活所需的妙招專長,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選了遊記和談吃食兩類文章,不免有些遺憾。雖說有個詞語叫管中窺豹,可那窺到的畢竟只是管中的壹小點,整個豹子是啥樣誰知道呢。何況壹向對遊記類的文章不太感冒。遊遊逛逛,走走看看,寫下的文字多是浮於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見,這類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雖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現出來,試圖讓讀者產生***鳴,但很多時候都是讓人霧裏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沒有更多人文或其他東西摻入,很難動人,遠不如看看實物實景的圖畫和照片直接而過癮。

 整本書看完後,感覺很好。作者語言描繪的功夫很厲害,對景物的描寫很能傳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錯,在我看過的遊記裏算得上是比較好的。整個節奏是淡淡的平緩的,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不激不厲,悠悠然,很舒服。讀豐子愷的文章也有這種感覺,那份從容的風采很感人。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或許就是君子之文吧,讀之可以靜心。

 對於吃食,作者是極其用心的,不論何時何地都對之給予了極大的關註。而且不避大小貴賤,南北西東,好與不好,壹律有滋有味樂此不疲。讀畢令人頓覺眼界壹開,尤其是作者講得野菜的內容讓我心動,立即查找有關資料,狠狠補了下有關野菜的課。好多菜就是身邊眼前的東西,都沒怎麽關註過。即使是每年都會吃的壹些也僅僅是吃過了而已。看著那熟悉的葉片植株感到好親切呀。世事洞明皆學問,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稱誠不我欺。

 這本書還有壹部分內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畫。選了有二十幅畫,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文人情趣。畫的優劣不予評論,圖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數反映了出來,與他的文字風格很搭。

 這本書名為“生活家”,編選的文章內容主要是遊記和吃食。然而讀畢發現其實主體就是“吃”。因為,除了單說吃的文章,即使是遊記,其中但凡能說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聯系的地方,作者都會毫不猶豫,興致勃勃,大講特講,那怕壹件事壹段話重復出現也無怨無悔不厭其煩,必盡興而後快。因此很懷疑“生活家”這三個字是否妥當,起碼這本集子裏生活的其他方面沒有太多顯現。沒有讀過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夠補足這壹遺憾呢?而且據序言裏講,這些文章還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機會能讀壹讀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會讓人失望的。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2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壹片彌漫著鄉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述他故鄉。這次,我分析的是第壹部分——“打魚的”

 鄉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夥計差到哪裏。這就應是從側面體現了鄉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壹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麽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壹齊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壹個原因吧。

 鄉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壹對夫婦在壹條小學校葦 塘後的臭水河裏打魚。看得出來,他們就應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壹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述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就應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壹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但是來氣,想必,他們就應剛開始是很悲哀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應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屍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好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壹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壹齊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述。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貼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淒涼。她按著梯形竹架,—戳壹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後壹段,更是顯得淒涼。那壹—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就應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壹齊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麽沈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沈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沈默了。對於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期望能養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於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期望。

 農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壹齊的。 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期望。我想作者在後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期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3

 汪先生的文學造詣以及生平軼事實在用不到再復述了。那些可以百度,可以自己去考究,而我只想細細體會那些文字之間表達的生活之美好。

 活著,其實是壹件很俗氣的事情,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但是精神的豐富又可以讓生活變得格外美好。

 《我的家鄉》中,有壹段提到舵樓中住著家眷,多數年輕帶著孩子。腦補這個畫面,禁不住想,為什麽都是年輕的女人。是不是因為撐篙的漢子多半也都是壯年,不年輕,哪裏有力氣,壹步壹步走過運河。古銅色應該是曬的,不說話應該是習慣默默從船頭走到船尾吧。

 “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壹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看著嶄新的船,叫人心裏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喜歡這壹段,船航行很久,工作了很久,所以累了要休息,可能還會生病,需要治療修理。而新生的船,剛剛披上新裝,可以下水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怎麽不讓人興奮。所以看著這樣的事物,讓人感覺充滿了希望。有次晚間和朋友去散步,途經的壹段小路邊的路燈亮的很整齊,唯獨有壹個在哪裏閃爍,或明或暗。我壹時興起,問朋友,妳看那路燈會想到什麽啊?朋友也很直白,就說,啊。那說明這個路燈的啟動器壞了呀。發揮不穩定。需要換壹個。哈哈。當時我就笑出聲來。我就十分得意地開始描述起來,妳看大家都在好好工作照明道路,就它壹個在偷懶聽音樂,還聽的很有節奏,禁不住搖頭晃腦,所以才會閃啊閃啊的。朋友聽了也開始笑起來。這麽壹想似乎是真的。妳看它閃兩下,好像亮起來,又立馬暗了壹瞬。好像跟音樂節奏在打拍子~又想起每天在馬路上遇到的灑水車,通常都是開的慢慢悠悠,然為了回避行人還會放著同樣慢慢悠悠的音樂,我就會覺得它很快樂。這種感覺可能只有我自己會有吧,和朋友壹說。她倒是有著截然相反的想法,妳有沒有在炎熱的大中午,有事趕著路,人困乏不堪,想睡覺卻騎著小電動車等著灑水車開過去。那麽慢的車速,那麽慢的音樂,簡直煩死人啦。是啊,那樣的情景下,即便只是聽朋友說我也會覺得不耐煩了呢。

 ‘江浙壹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雲高郵,多肅然起敬,曰:“妳們哪裏出鹹鴨蛋。”好像我們哪裏就只出鹹鴨蛋。

 看到這兒,就禁不住想笑,因為就連我身處皖北這塊地方,也常聽見菜場有著“高郵~~青皮”的小喇叭每天不知疲累的放著,讓高郵出鹹蛋的概念深入人心。曾經爸媽之間言語略有爭執,然後就聽我爸壹句直噴我媽,“哼。妳就是高郵的!”高郵的?高郵的什麽?上壹秒我媽還在據理力爭。下壹秒就在納悶。啥事高郵的?壹邊圍觀的我也是壹臉懵。只有我爸壹臉洋洋得意喊了句,“高郵~~~青皮~~“然後就被我媽暴打了。

 壹直以來都很喜歡汪先生的書,拿到手之後,居然不忍快速讀完,只想在自己所謂的好時間,悠悠體會字裏行間的美好,所以只寫了這壹篇。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4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了壹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妳”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壹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壹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 他的文字裏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 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帶回了童年月光下媽媽在大樹底下給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帶進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看他書令妳身在煩囂的鬧市卻猶如穿越到另壹個世界。 —— 其實我也挺喜歡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壹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壹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壹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 ——妳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壹本茶余飯後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 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 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壹段:

 “ 丁玲同誌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壹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麽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隨遇而安不是壹種好的心態,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的產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壹代人,除了已經死掉的,大多數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壹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壹點事。二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

 所以說 做人壹門學問, 做事更是壹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壹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壹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看了這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壹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5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於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

 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壹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壹個人的。我熟悉他的壹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雲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麽黑。

 蜘蛛網上壹只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壹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麽,那麽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壹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仿佛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於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絡。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麽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裏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壹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壹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壹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裏更加安靜了。——《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壹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註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

 汪曾祺在《鹹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裏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壹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6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後,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後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麽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妳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壹個人的口味要寬壹點,要雜壹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五味》壹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恒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裏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苦味則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咖啡美味,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麽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鹹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輔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的食物》壹文中,我有***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裏也愛吃鹹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裏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壹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壹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鹹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壹起去挖薺菜,可是壹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壹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7

 微光,紗簾,素箋。

 壹米陽光探進窗扉,似輕紗自空中柔緩飄舞,閃爍著橙黃的,櫻紅的,溫暖的光。壹縷微風挾裹著草木的清新拂進窗內,襯著陽光下浮動的微塵,撩開扉頁,送來蔓草自然的清香。

 他,自書香門第走來,淡雅絕俗的言語是他的生活方式;生動鮮明的描寫是他的至理名言;雙瞳剪水,是他對崢嶸歲月的淡淡回憶;酒入豪腸,是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滄桑矍鑠的面容於眼前漸漸浮現,溫厚哲理的話語於耳畔輕輕回響——"口味單調壹點,耳音差壹點,也還不要緊,更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壹點。"

 走過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在兵荒馬亂的繁塵俗世中,他依然保留著壹顆寧靜淡泊之心,用心體味,用筆記錄下戰亂年代壹點壹滴的小幸福。在文《跑警報》中,汪老如是言:"跑警報是談戀愛的時候……跑警報可算同生死,***患難".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人人自危,又能有幾人會註意到這細微的現象和人們忙而不慌的心理感受呢?唯有汪老,以壹雙擅於觀察的睿智之眼,壹顆素雅如蘭的淡泊之心,以溫暖的筆觸,靜靜地勾勒出壹幅繁忙卻不失幸福的生活畫卷,亦鮮活地描摹出自己內心深處感性而細膩的伊甸園。身處亂世思桃源,素心如蘭淡雅香。汪老靜靜地教導我,善於捕捉細節的慧眼與知性細膩的善思之心最為可貴。

 跨入堅韌沈穩的中老年時代,汪老將年輕時壹顆焦躁不安的心輕輕安撫,把青蔥歲月中的點滴回憶慢慢沈澱,於歲月長河、廣闊文壇中交織、升華,終釀成壹壇醇香濃郁的玉液瓊漿。三分嘯成文采,七分釀成情愫,繡口壹吐便是絕世風采。正如文《豆腐》中所記:"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小火燉……湯清而味濃……".汪老的壹生正如這鍋好湯,以聰慧才智為底,以人生閱歷為料,以生活中的挫折和歷練為文火,慢慢燉,靜靜熬,待湯內翻白,濃香四溢,方揭蓋起鍋。哇!壹鍋好湯,乳白中透著奶黃,這不正是汪老樂觀詩意人生的縮影嗎?袖舞斜陽四暮合,濃情詩意青蓮馥。汪老輕輕的告訴我,懷著壹顆淡泊樸素之心,帶著壹份熱愛生活之情,並將之匯聚於文海中,融合於生命長河中,才是永恒的真諦。我想,這也正是汪老在茫茫文海中沈沈浮浮,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能歷久彌香,於世間芳華處綻放的原因吧!

 人間草木已紛菲,心間芳華始綻放。我相信,銘刻在我們心中的,不僅只是汪老的音容笑貌和散文隨筆,他那在沈浮世俗中依然寧靜豁達、淡泊致遠的高貴品質,他那在滾滾紅塵中依然能獨守初心、執著前行的堅定信念,他那在崢嶸歲月中甘於默默沈澱、厚積薄發、始綻芳華的質樸而偉大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8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裏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裏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壹片杏樹,約有幹株。壹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壹片淺紅的海,如雲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壹側有壹棵玉蘭。八大處只此壹棵,據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壹樹光明。”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壹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壹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於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沈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壹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後,我開始樂於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壹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妳看他那不滯於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壹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裏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壹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著壹位位故人,卻又那麽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誌二三事》中有這麽壹段——“趙樹理同誌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壹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裏去,壹篇壹篇地看,差壹點的,就丟在壹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現壹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壹,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壹掃靡艷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