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先生說:西湖很美。但是不好畫。的確,自杭州西湖成名以來,歷代畫家都把它描繪得香氣四溢,但真正能贏得西湖精神的,卻是宋夏時期西湖的柳船圍,可謂鳳毛麟角。當代著名版畫家房鹿,循著傳統木刻水印的痕跡,醉心於西湖的柔波,贏得了“西湖之鄉”的美譽。65438+10月8日?13年,房鹿教授在西湖孤山腳下的浙江博物館再次展出了他的以西湖為王的水印木刻作品。我們專程去采訪他。
房鹿,男,1932,江蘇昆山人。1955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左右任教,在西湖的陪伴下,體會到了西湖山水的獨特美。古人認為在月夜、雨中、霧中和雪後遊覽西湖是合適的。房鹿教授還特別喜歡展示西湖,它充滿了風、霧和銀妝。房鹿借鑒了17世紀南靖石竹寨之行開始的木刻水印技法,摒棄了壹般黑白調電的大量使用,在保留木刻版畫的刀味與蒙昧的基礎上,大膽采用色彩變化來豐富畫面,通過調色宣紙水印中的“水暈”技法,使傳統木刻水印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和諧。在他的作品中,《煙雨西天》《晨間嬉戲》呈現了西湖“山空雨多”的奇景;西陵的壹個盛夏,體現了楊萬裏詩中所描述的“荷葉無限綠,荷花別樣色”的六月西湖美景。《秋月平》、《三潭殷悅》在月夜之下,凸顯了西湖“萬目寒光鋪通宵,冰輪長在天”的境界。讀房鹿的畫,意味著畫中有詩,充滿趣味。
在房鹿“西湖系列”題材的作品中,畫面上往往會出現壹條趨於平直的水平線。這條線不僅是西湖以堤接湖的自然風光的寫照,也為其畫面增添了寧靜之感。但直線容易造成停滯,卻無寸進。
需要指出的是,房鹿教授的版畫創作之路是寬廣的。在創作水印木刻的同時,他還從事油印木刻。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展現萬裏長城的天下第壹關,又有展現黃河絕壁天險的黃河金秋,更有大漠風塵月色,在他的畫中展現西湖,卻讓人愛不釋手。就審美表達而言,其他壹萬張臉,在房鹿的畫筆下,西湖只是壹個載體。真實的畫面傳達了他對江南水鄉煙雨輕霾的審美感知,傳達了他對寧靜祥和生活的贊美,在這裏欣賞房鹿的作品要特別註意。
文/趙延年
在中國,自唐代以來,水印復制木刻的技術得到了發展。明朝“天啟”和“萬歷”時期,水印技術更加完善。當時出版的《石竹齋書畫譜》在墨色虛化和臨摹國畫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自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大力倡導木刻藝術創作以來,壹些版畫家吸收傳統水印技法,通過自繪、自刻、自印等方式探索水印木刻的藝術創作。
房鹿教授從事水印木刻藝術研究十余年,是眾多水印木刻藝術家中的佼佼者。他創作了許多表現西湖和江南水鄉的水印木刻。我很喜歡這些作品,比如:《煙雨》、《西子打晨》、《初雪》、《西陵如夢》、《楚陽煙雨》、《三月銀姿》、《西湖春雨》等等。看著這些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我不禁為他在精神、音韻、色彩、造型上的成就而叫好!
我們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關鍵在於他對西湖和江南水鄉的長期深入觀察、體驗和研究。只有擁有真實的感情,感動真實的感情,抓住西湖的本質之美,他才能創作出如此感人的木刻藝術作品。例如,通過空中的塊和線的結合,禹巖·習字的作品有機地形成了壹幅深遠的“清新,優雅,迷人的畫面”。
水印木刻與其他繪畫不同的是,它介於刀與木的趣味和水分的變化之間。切刀時的嚴謹與豪放,點、現、多層次的變化,味道獨特。比如房鹿教授對水印木刻作品銀姿的處理。整幅畫中黑白對比強烈。在黑、白、灰的橫向組合下,樹葉呈放射狀,小樹枝間奏時刀法流暢,富有表現力。特別是小樹枝間色與水的相互滲透,形成了壹種微妙的韻味,趣味盎然。
在色彩的處理上,通過作者奇妙的構思,每幅畫的色調都能與作品的內涵完美結合。然後通過冷暖、明暗、虛實的變化,形成看似簡單卻又極其豐富的色彩效果。如西湖春雨,淡淡的灰綠色調在若隱若現的細雨映襯下,色彩淡淡,層次豐富,透著水暈,營造出春天江南特有的優雅氛圍,讓人遐想、陶醉。
房鹿教授的水印木刻作品不僅繼承和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而且極大地豐富了水印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其更具當代性。水印木刻藝術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這壹豐碩的成果也是他勤奮和靈性的結果。這壹豐碩的成果也是他勤奮和靈性的結果。國內外的人都尊稱它為“西湖之地”,這是對他的高度贊揚。
房鹿先生的水印木刻版畫淡雅從容,朦朧含蓄,充滿了東方的神秘和詩意的意境。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東方藝術史學家米切爾·蘇·李文先生。
房鹿先生的作品用刀法流暢傳神,色與水相互滲透,形成壹種非常有趣而微妙的韻味。
——中國著名版畫家趙延年教授。
房鹿先生用詩人的眼光觀察世界,欣賞自然。對他來說,西湖只是審美趣味的載體。他的畫充滿了濃郁的東方色彩和濃郁的詩意,傳達了他對江南水鄉煙雨輕嵐的美感和對寧靜、祥和、安寧生活的贊美。
毛劍波
迷人的山川,美麗的江南
壹支鋼筆,壹把小刀
彩墨交響,詩心升華
清新淡雅——房鹿木刻版畫
這個系列
仔細告訴我們:
美麗的
請用心慢慢享受
——王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