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大紅袍"為什麽叫武夷巖呢?
大紅袍乃福建武夷山巖茶中佼佼者,居巖茶五大名叢之首,堪稱“巖茶之王”。數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贊美武夷巖茶的優美詩篇。宋範仲淹《鬥茶歌》曰:“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把武夷巖茶比作仙茶。早先,武夷山的大紅袍茶樹曾三處有見:壹處在天心巖九龍窠,年產不到壹市斤;壹處在天遊巖,年產約十幾小兩;壹處在珠簾洞,年產壹市斤半(見1921年《蔣叔南遊記》),如今僅存九龍窠壹處。 至於大紅袍名稱的由來,則眾說紛紜,莫衷壹是。 九龍窠現存的6棵茶樹,可認定為三個不同品種:兩棵成熟較早,5月6日采摘;兩棵成熟居中,5月10日采摘;兩棵成熟最遲,5月16日采摘尚嫩。三個品種都生長在同壹塊崖壁上,自然條件相同,但葉狀及巖韻各不相同,烤制出的茶葉色香味形也有明顯區別。因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相傳舊時采茶,寺僧以野果為餌馴山猴采之。後來才從崖旁鑿出壹條縫隙,架上懸梯,茶工可以勉強上去。采摘之後,懸梯立即撤掉,且日夜有專人看護。因其乃國寶也! 其中較為普遍的傳說為:海瑞攜老母同遊武夷山,住在天心巖的永樂禪寺。夜間其母不寧,如廁頻繁。老和尚得知,天壹亮,就到九龍窠腰間摘回數片茶葉,煎後送服,老母遂病愈。海瑞萬分感激,便問老和尚:“此茶何名?”老和尚見海瑞身上穿著大紅官袍,靈機壹動,便答道:“此茶為大紅袍。”海瑞壹聽,拍案叫絕:“妙哉!不愧為茶之上品!”“大紅袍”遂由此得名。此外還有許多傳說,大都與醫病有關。不管傳說是誇張還是虛構,大紅袍的保健功能確是毋庸質疑的。因武夷巖茶采摘的都是成熟的鮮葉,其所含的咖啡堿、酚性物、氨基酸等,均高於嫩芽和非成熟葉。再加上其特殊的生長條件和獨特的制作工藝,致使營養價值和藥理成分都較高。 長期以來,人們對大紅袍只能觀其形,難以品其味。產量極低、彌足珍貴的大紅袍顯然不能適應新時代人們的生活需求。近年來,武夷科技人員對大紅袍母樹進行剪穗插植,獲得無性繁殖育苗成功。1985年開始小批量生產。1994年經省科委專家鑒定,認為無性繁殖的新壹代大紅袍,保持了原樹的優良特性,可謂“雛鳳清於老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