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從底層學習”的最後壹句話是什麽?

“從底層學習”的最後壹句話是什麽?

“自下而上”的最後壹句話是:桃李不言。

壹.原文

獨立又喝醉。黃昏冷,來來回回。探梅樹,踩雪幾何的時候。今日想來,楊柳依依。

岸西白石崗頭區。壹片無憂無慮的憂愁,小草在生長。多愁善感的山鳥不必啼叫。桃子和李子什麽都不說,但是他們自己走自己的路。

第二,翻譯

我獨自站在遼闊的中山山上飲酒。時間不早了,天也冷了。是時候回去了。從前,我們壹起走過尋梅的雪,現在我們說再見。妳走後我會想念什麽?

長江西岸的白石崗,長滿了茂盛的青草,造成壹種別離的悲傷。我對妳的思念,不需要用山鳥來表達,就像桃李不會說話,但在下面有自己的路。

第三,來源

(宋)辛棄疾《壹剪梅子,壹遊江山為丞相》

擴展數據:

壹、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惜春元年(1174)春,作者第二次在建康為官,擔任江東安福參議。葉衡也是當時著名的抗金人物,與作者關系密切。辛棄疾這次在建康的作品也是葉衡推薦的。葉衡於是在2008年2月搬到了北京,字正腔圓的念叨著這件事。

第二,欣賞

詩的第壹部分,回憶與葉衡在鐘山的遊歷,指出具體的地點和時間,渲染淒涼悲涼的氣氛,用陶淵明《歸去來Xi詞》的第壹句,說明葉衡即將離開建康赴京。“訪梅踏雪幾何”,我回憶起當時和朋友在中山山上踏雪的經歷。

“現在我認為”和“柳樹伊壹”是詩經瀟雅蔡威的詩,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壹下朋友走後獨自來到中山,是壹種“物是人非”的悲涼心情,詩可以馬上用,卻沒有做作的感覺。

接下來的影片描述了壹個朋友離開後的具體場景:白石崗依然是綠草如茵,景色沒有變化,只是沒有同伴,所以內心充滿了悲傷。“多愁善感的鳥兒不需要啼叫”就是對這種憂郁的壹種強調。後兩句《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贊美李廣的話,說明葉衡在健康方面的德行為人們所稱道,葉衡本人也為人民所愛戴。

三。作者簡介

辛棄疾(165438+5月28日040-1207-65438+10月3日),原名譚甫,後改為佑安,號稼軒,山東濟南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姚強鎮四豐閘村)人。南宋豪放的詩人、將領,素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並稱為“蘇信”,與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

辛棄疾出生在晉國。早年與北方的黨齊名,被稱為“辛黨”。年輕時參加過耿靜起義,抗金復宋,獻過《美琴十論》、《九論》,都是陳占壽的謀略。曾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擔任警衛,平定茶商賴起義,創建飛虎軍粉碎湖湘。因與執政的和平派意見不合,屢被非法玩弄,幾經沈浮,最後隱居山林。

禧年北伐前後,主事大臣韓侜舟起用辛棄疾,了解紹興、鎮江,招其入朝為官,皆免。禧年三年(1207),辛棄疾含憾而逝,享年68歲。宋恭帝被少師授予“鐘敏”和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