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漢字的作文 400字

關於漢字的作文 400字

漢字的由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壹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擡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壹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裏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醜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文字的由來。壹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文字 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壹些和圖畫壹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壹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壹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壹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壹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壹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壹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壹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裏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後,壹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壹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壹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研究漢字,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漢字是怎樣造出來的,即要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在甲骨文發現之前,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因為要探討漢字的造字理論,必須建立在對大量漢字初形初義的考釋之上。甲骨文的發現,再參閱金文、陶文、石鼓文和簡文等,許多漢字的初形得以重見天日,這就為研究漢字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權威性的材料。因此,可以說,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解決漢字怎樣產生這壹重大理論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根據筆者對甲骨文的考釋,我認為,甲骨文的每壹個字都是象形的,都是對某個事物形象化的描繪,其中壹小部分仍保留著較強的圖畫性,絕大部分對形象的描摹已高度線條化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每壹個甲骨文都是象形字,除了極少數例外,如商、周、魯、君、唐等字所加之口和壹些指事字中的點、橫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義外,字中的壹筆壹畫都是表示某種形象或某種形象之壹部分的。

甲骨文通過形象的手法反映的具體事物,來源於古人的社會生活,它包括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的、宗教的、政治的、軍事的、習俗的以及人們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等。

先有古人的社會生活,爾後才有以此為依托而造出來的漢字,甲骨文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如,先有結繩記事的習俗,後據此造出五與午字。

先有刻木為信的習俗,據此造出辛字、對字。

先有去掉人之外腎使之成為奴隸的習俗,爾後有臣、宦等字。

先有給幼兒文身使之得到壹種巫術保佑其長大成人,後有人義的民字。

先有割牛耳歃殺血為盟,後有據此產生的未字、制字。

先有滴漏計時,後有商字、庚字。

先有殺首子祭神之俗,後有孟字。

五、午象結繩形,辛、對象刻木之信形,臣、宦象睪丸形,民象以針文面形,未、制象牛頭形,商與庚象漏壺刻箭形,孟象子入盛水器皿中之形。

如此等等,不煩縷舉。

甲骨文是以具體的形象反映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漢字是古人社會活動的符號記錄,漢字是人文的,壹個個漢字就是壹幅幅袖珍版的古代社會風俗畫,漢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破譯了漢字,就可以復原古代社會;反過來說,只有了解古代社會,才能破譯漢字。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就字論字的研究漢字,因而所得甚少,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對漢字的研究要進行方法上的革命,由傳統的從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發展為從古人的社會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這樣,才能揭開漢字與漢字文化的神秘面紗,真正領略到漢字的偉大與奇妙。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壹些和圖畫壹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壹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壹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壹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壹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壹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壹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壹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裏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後,壹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壹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壹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壹,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裏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壹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壹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壹)。

(表壹: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壹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裏采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