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與不見》
見與不見妳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妳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妳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妳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妳手裏,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
讓我住進妳的心裏。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詩中沒有壹句華麗的詞藻,只有質樸無華的情感,只有任世事怎樣變換他的情始終不變就在那裏的那份愛,就如天上的恒星,哪怕歷盡滄桑都亙古不變。“
妳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妳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妳愛,或是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全詩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反復吟誦詩人心中那份無論世事怎樣變換此情都不移的愛情,節奏感強,條理性好,旋律優美,極富藝術感染力。
從古到今,愛情是壹個讓無數人吟詠的話題,太多的詩詞佳句證明愛情的美妙,同時也證明愛情是種讓人肝腸寸斷的傷。 遙想美麗的雪域高原,多情的倉央嘉措因相思踏雪而行夜會情人,是緣是劫?當破曉時分,人們讀著壹個男人在雪野裏留下的清晰的夜奔足跡,那足跡急促而有力蜿蜒地連接著布達拉宮和小巷深處, 於是疑惑,沈思,繼而驚愕,倉央嘉措在坦然的以愛情的名義歌唱的同時,也寫下了對宗教的背叛。?
遙想倉央嘉措作為壹個活佛的無奈與身不由己,他雖然沒有辦法去改變那些清規戒律,但他仍然選擇了叛經離道,選擇了對權利的舍棄與改變命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如果不是愛得至真至純,那又是什麽力量讓他放棄權利呢?答案只有壹個:因為愛情。 在浩瀚的時間長河裏,時間能湮沒壹切,然而能讓人們永遠記住的又有多少呢?但是,倉央嘉措用他的至真至純的愛與詩做到了這壹點,倉央嘉措的情詩已被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讓人們永遠記住了他,雖然歲月滄桑已過了幾個世紀。 在當今這個功利性很強的現實社會中,有多少人的愛情能達到這種至真至純的無我境界呢?又有多少人的愛情是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此情都不移呢?
紅塵中,雖然我曾悟過愛的最高境界中的無我,但隨著世事紛擾,心中已漸無這種感覺,也許是現實生活中太多的現實因素讓人們的心裏對愛的境界很難做到無我,也許是紛擾紅塵中有太多的無奈吧。然而倉央嘉措做到了,他愛得至真至純,不帶壹絲名利,為了愛叛經離道舍棄了地位與權利。 讀著這種至真至純的情與詩,心中湧起的不僅是感動與感嘆,更有壹份難言的心緒。
倉央嘉措(1683—1706年),為第六世達賴喇嘛,門巴族人,西藏歷史上著名的人物。1683年(藏歷水豬年,康熙二十二年)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壹戶農奴家庭,父親紮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1705年被廢,1706年在押解途中圓寂。倉央嘉措是壹位才華出眾、富有文采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情歌。最為經典的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詞句優美,樸實生動,匯集了倉央嘉措60多首情詩,如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他的詩歌已經超越民族、時空、國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是“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