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少生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初,蘇軾接到第壹道降官命令,啟程“南遷”。朝廷更改了聖旨,降了他的官職。到了徽州,蘇最後的官職成了寧遠軍(今湖南寧遠)副使,安置在徽州。10月2日,蘇東坡以59歲的高齡來到徽州,隨行的只有他的小兒子蘇果和他的妃子王朝雲。少生四年(1097),再次從徽州貶至儋州,東坡在徽州生活了兩年零七個月。
東坡在任期間,雖然沒有實權,但還是跑上跑下,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例如,有壹次,他和堂兄程到廣東博羅的寺遊玩,看到寺下的溪水很有氣勢,就建議博羅縣下令在水面上建壹座磨坊。博羅村民做供水臼磨,大堤護良田。
看到惠州富縣兩個城市的人民相隔江湖,乘坐輪渡出行很不方便。東坡建議地方官員集資建橋,並親自參與制定建橋計劃。後來羅浮山道士鄧壽安建議將40條船連成20條船,用鐵鎖錨定,使其隨水沈浮,稱為東新橋。隨即,他幫助並鼓勵佛教高僧集資,用石鹽木修建了西新橋。同時,他主張疏浚西湖,將開挖的堤岸與西新橋連成壹個整體,後世稱之為蘇堤。此外,他還將博羅山泉引入廣州,種植草藥,分給窮人,並建議有關部門禁止兵民擾民,減輕農民負擔。蘇堤、東新橋、西新橋成為今天仍能看到的“民心工程”。
他遊遍了惠州,身上泛著傷痕。哪裏有詩的源頭,哪裏就成了風景。“壹日三百顆荔枝,不惜長大做嶺南人”等多首詩詞傳唱至今。東坡在惠河度過了兩年零七個月,* * *寫了187首詩,18字,363篇散文,20幅書畫。許多蘇聯研究專家認為,東坡對回宇的創造僅次於他所處的玉皇時期。
因此,後人稱贊徽州的世界不敢小,因為它是南海的壹個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