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勤奮學習就像春天的禾苗壹樣,看起來沒有增長,實際上是在每壹天慢慢增高;懶惰怠慢學習就像壹塊磨刀用的石頭,看起來沒有損耗,實際上每天都在減少。
中國有句古諺:“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這壹增壹損***同詮釋了“量變導致質變”的規律,日常積累的毫厘量變最終導致了學習效果的南轅北轍。
這句話始於這樣壹個傳說:晉代陶淵明辭官後歸隱田園,壹日,鄉鄰中有個讀書少年向他請教學習的竅。陶淵明沒有正面回答,卻拉著他到稻田邊觀察禾苗的生長情況,並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禾苗是每時每
刻都在滋長啊!只是我們肉眼察覺不到。讀書學習也是同理,知識在增長時也是壹點壹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已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學不已,就會由知之甚少變為知之甚多。”
擴展資料: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壹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
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自己從來沒有說過是哪裏人,甚至也不說生於何時何地。於是,在陶淵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現了公元365年、公
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個版本。陶淵明的身世也成了難解之謎。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宜豐學者淩誠沛主持組建了“陶淵明始家宜豐”研究小組。前後經過近20年的調研考證,他們確認陶淵明於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
然村。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壹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
宜豐故裏,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裏,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裏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裏山。上述考證的結果,第壹次給了陶淵明生平事跡壹個清晰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