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是漢代最高規格的喪服,出現在川口女真王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皇帝下葬用“帶珠玉盒”,形似鎧甲,用金線相連。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金玉衣。當時人們相信玉可以防止精氣外泄,玉衣可以保持屍骨不朽,同時玉被視為高貴的禮器和地位的象征。當時的王侯們已經用玉、皮等材質的衣服、盔甲來顯示自己所謂的貴族身份。也許這就是為什麽妳必須穿著妳死前享受過的華麗。據《續漢禮儀錄》記載:“因等級不同,玉衣分金、銀、銅三種。”皇帝和他的親屬根據他們的地位使用這種服裝。漢代的埋葬制度。皇帝死用金線玉衣,諸侯用銀線,文人用銅線。其中,在受到皇帝特別寵愛的王子或將軍的情況下,也有黃金和玉衣的禮物陪葬。
漢代的皇帝和貴族死後穿玉衣(也叫玉盒),玉衣是由許多四角有小孔的玉片,用金、銀、銅或絲編織而成。它們分別被稱為“金玉衣”、“銀玉衣”、“銅玉衣”和“絲玉衣”。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十八座西漢玉衣墓出土。金線玉衣墓八座,發現金線玉衣九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壹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玉衣。他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也是中國最早、保存最完好的考古發掘。數百名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制作了這樣壹件玉衣。整件玉衣設計精美,做工細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在國內外考古界引起了轟動。
滿城漢墓出土的玉衣,是西漢漢高祖劉啟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子竇婉所穿。金線玉衣和人體壹樣,分為頭部、上衣、褲子、手套、鞋子五個部分,都是用玉片,再用金線編織而成。劉勝的玉衣長1.88米,* * *由2498塊片玉制成,* * *由1100克黃金制成,面蓋上刻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造型幾乎與人體壹模壹樣。頭部由面蓋和面罩組成。面蓋上刻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圖像。組成面蓋的玉片大多是長方形的小玉片。眼睛和嘴巴雕刻在較大的玉片上,鼻子由五塊長長的瓦形玉片組成,栩栩如生。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袖、右袖組成,三者相互分離;前片做成胸闊腹隆的身材,後片下端做成人臀的形狀。褲子由左右褲管組成,也是相互分開的。手做成拳形,左右各持壹個黃玉,腳做成鞋形。壹些玉器,還有吃的穿的東西。胸背十八塊玉,按壹定的方式排列。“玉衣”的頭上有眼瞼、鼻塞、耳塞、口器,小腹上有遮蓋生殖器和肛塞的小盒子,都是玉質的。此外,頸下有48顆瑪瑙珠,腰間有壹個玉帶鉤。整套“玉衣”造型肥大,鑲金掛玉,全長1.88米,用於* * *,玉2498塊,金線約1100克。玉片四角穿孔,用黃金制成的絲線編織而成。
金玉衣服是誰設計的,沒有歷史記載。1968年,從西漢劉勝、竇綰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葬服“陸瑾宇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目前只發現了壹件銀白色的玉衣,是在徐州1970的東漢彭城公劉後裔墓中發現的。玉衣長1.70米,玉片2600片,銀線800克。現存於南京博物館。
“銀縷玉衣”是用銀縷(線)和玉片制成的盔甲狀葬服,穿在死者身上,也稱玉盒,或“玉錘”。
1973年,亳州考古人員在城東南郊東園村1號東漢墓中發掘出壹件銀線玉衣。由於該墓多次被盜,銀線被抽空,玉器被銷毀,只剩下殘存的玉器散落在墓中。其中比較完整的只有壹個頭和壹只鞋。亳州出土的碎玉衣,是繼1968河北滿城鐘山王靜劉勝墓出土的“金玉衣”之後,出土的第壹件“銀玉衣”。
根據水鏡的筆記和考古專家的論證,位於亳州市南郊的壹號漢墓應該是曹操之父曹嵩的墓,因占據了大司農、大鴻臚、太尉的官位,所以是最好的,所以是銀裝素裹。
至今已發現12件青銅玉衣,年代均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晚期。東漢滅亡後,魏文帝在黃三年(222年)禁止使用玉衣,所以曹魏以後就不再用玉衣下葬了。
由於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胄的地位,有著非常嚴格的制作工藝要求,漢代統治者還專門設立了專門制作玉衣的“東園”。這裏的工匠將大量的玉片經過選料、鉆孔、打磨等十多道工序加工,並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將玉片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絲連接起來。制作壹件中型玉衣的成本幾乎相當於當時100個中型家庭的財產總和。用金玉衣服作為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公貴族保持屍骨完好的心願,還帶來了盜墓毀屍的厄運,很多漢王陵墓也經常被多次盜走。玉衣在中國歷史上的消失始於三國時期,當時魏文帝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