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請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略)。
教師投影課題、作者。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回答問題:①什麽是詠史詩?②什麽是懷古詩?③什麽是詠史懷古詩?④詠史懷古詩的壹般內容和情感。(略)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說明同學們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讓我們進入到課文的學習。先請壹位同學讀壹下課文。
生1朗讀課文。
師:請壹位同學評價壹下他的朗讀。
師:下面我們就壹起走近詩歌。投影PPT顯示:
①詩歌的題目是?西塞山懷古?,哪些句子寫西塞山?哪些句子寫懷古?這兩部分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②首聯、頷聯寫晉吳之戰是怎樣的壹個歷史史實?作者是如何刻畫的?用了什麽手法?
③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或許並不僅僅指上文西晉王浚進攻東吳的事,金陵經歷了若幹的朝代興亡,這樣的興亡交替都讓後人浩嘆,升起傷懷之感,但金陵古城卻?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依舊枕寒流?有什麽復雜的意味?
④?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是主旨句,請結合背景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
師:這首詩大家已經熟悉了,我們先來看看第壹個問題,哪位同學能主動說說?
生2:前四句寫的是懷古,後四句寫的是西塞山。它們用?人世幾回傷往事?串聯起來。
師:為什麽是?人世幾回傷往事?把它串聯起來的呢?
生3:因為?往事?就是說的前面懷古的事,這壹句在詩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說得不錯。但老師這裏有壹個疑問:?往事?僅僅指的是前四句寫的史實嗎?
生4:不是,因為金陵經歷了六朝的更替。
師:嗯,那麽前四句寫了怎樣的史實?是怎麽描寫的?主要用了什麽手法?
生5:寫了王浚滅吳,用了壹些動詞。
師:妳能說說這些動詞的作用嗎?
生6:?下?寫出了西晉軍隊氣勢非常迅猛。?收?寫出了東吳軍隊望風披靡的情態。
師:說得不錯,那麽還有壹些動詞的作用是什麽?
生7:?沈?字寫出了東吳政權隨著鐵索也壹起沈到水底了,說明了東吳政權的滅亡。?出?字寫出了吳主孫皓投降的醜態。
師:好的,前四句寫史實除了用了壹些動詞外,還用了什麽手法呢?
生8:用了對比手法,主要表現在:①形象上,壹橫壹豎,壹下沈壹高揚;②色彩上,壹邊是晉軍燒索的沖天火光,壹邊是投降的白旗;③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淒慘。
師:這位同學分析得很好,在對比中我們看出了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的咄咄逼人,失敗者的黯然失色。作者寫這段史實的目的是什麽?
生9: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師:那他是如何發表看法的呢?請大家看問題③,小組討論壹下,談談自己的認識。
生10:西塞山與六朝形成鮮明對比,六朝滅亡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江畔。
師追問:決定國家興亡的因素是什麽?是危險的地形嗎?
生11:不是。應該是帝王的作為。
師:也就是說?事在人為?。這位同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頗有見解。我們看問題④,分析作者的情感。(投影時代背景)
生12:作者反對藩鎮割據,渴望國家統壹。
師:有沒有其他情感了?
生13:還有對唐朝統治者的忠告,希望他們不要重蹈六朝覆滅的教訓。
師:綜合兩位同學的回答,我們知道了劉禹錫寫這首詩的'目的。壹位具有歷史責任感的詩人躍然紙上。結合本詩的學習,請大家總結詠史懷古詩的壹般特點和鑒賞技巧。
生14:結構上: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誌。
生15:手法上:借古諷今、虛實結合、借景抒情、對比、用典等。
生16:情感上?
師:其實我們可以把內容分為三類(投影出示):懷人傷己、懷古傷今、理性反思。
另外,鑒賞詠史懷古詩的步驟是(出示投影):①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典故)?②為什麽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什麽態度(體悟意圖、領悟感情)?③這種態度是運用什麽方法表達的?(分析技巧手法)這三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弄清史實-體悟感情-分析技巧。
師:這節課我們通過本詩的學習,總結了詠史懷古詩的壹般特點和鑒賞技巧,下面我們就來鞏固這節課所學的內容。(略)
《西塞山懷古》是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創新求變的中唐詩?專題中的壹首,如何講這首詩,我動了壹番腦筋。既然是選修教材,我可以進行專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將書中詩的題材分為邊塞詩、詠史懷古詩、羈旅登高詩、山水田園詩等幾類進行專題教學,每個專題選壹兩首典型詩歌進行精讀。如詠史懷古詩,我選擇了《西塞山懷古》和杜甫的《詠懷古跡》,從意象、手法、情感等方面進行解讀,總結詩的特點與規律,再選擇同壹詩人相同題材詩歌進行閱讀訓練。通過專題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壹類詩歌的鑒賞路徑和規律。這是我這節課的主導思想。
這壹次教此詩,我主要是想讓學生動起來,從學生發現的問題出發,讓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加以引導,特別是在學生正常思維基礎上多加引導,想辦法帶領學生到?自學?不能達到的地方去感受壹番。
課前,我收集了學生的問題,並將這些問題整理歸類,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問題都是圍繞?為什麽?是什麽?怎麽樣?這幾個方面。由此可知,學生自學發現的疑難問題與常規教學內容的設置有很多重合。於是我設定了相應的教學內容,即:?這首詩所寫的史實是什麽?其中蘊含了哪些情感?這種情感是用什麽方法表達的?我力求與學生壹起探究這些問題,在適當之時、適當之處點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壹定的提升。
課上,我引導學生抓住詩題,進行整體閱讀,明確懷古詩的壹般結構。然後,圍繞所借之古,探討詩人的寫作目的。整節課教學還算順利。
反思本課教學,我的確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適時點撥了,但是這種點撥只是帶領學生走在我設計好的路徑中,這樣的課堂似乎環環相扣,但是有些僵硬,講的東西偏多,生成很少,課堂靈動不足。教學雖然起於學生認知,但我未能做到完全放心、放手。所以,學生未能在課堂上獨立行走。如果我能夠從容壹些,師生之間的對話會更平等,學生的問題和回答便有可能生成出沒有預約的精彩,課堂也會更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