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詩寫於1825年,正是詩人流放南俄敖德薩同當地總督發生沖突後,被押送到其父親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間所作。
從1824年8月至 1826年9月,這是壹段極為孤獨寂寞的生活。面對12月黨人起義前後劇烈動蕩的社會風雲,普希金不僅同火熱的鬥爭相隔絕,而且與眾多親密無間的摯友親朋相分離。幸虧夜晚,有終生摯愛的奶媽相陪伴,講故事為他消愁解悶;
白天,到集市上去,與純樸的農人為友,和他們談話,聽他們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讀書、寫作,鄰近莊園奧西波娃壹家也給詩人愁悶的幽禁生活帶來了壹片溫馨和慰藉。這首詩就是為奧西波娃15歲的女兒姬姬所寫的,題寫在她的紀念冊上。
擴展資料:
普希金出生於貴族家庭,童年開始寫詩,在俄羅斯帝國政府專為培養貴族子弟而設立的皇村高等學校學習。學習期間受到當時進步的十二月黨人及壹些進步思想家的影響。後來發表的不少詩作抨擊農奴制度,歌頌自由與進步。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國著名的藝術家編成歌劇、舞劇,改編成話劇、兒童劇和攝成電影。他的詩歌被譜成歌曲,流傳至今。
蘇聯科學院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書、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館,列寧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紀念館。
百度百科-假如生活欺騙了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