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在詩中,作者反復寫到兵役。

在詩中,作者反復寫到兵役。

第壹節李白的生活和思想

首先,李白的壹生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時期:

1.蜀中求學漫遊時期(25歲以前):李白從少年時期就涉獵百家,學辭賦,學劍術,擅任俠,崇神仙。

2.出洋仕途(26-42歲):為了實現人生理想,李白“揮劍報國,辭親遠遊”。遊遍江陵、洞庭湖、揚州後,她在湖北安陸娶了孫女。此後以安陸為中心,遊歷了梁、宋、齊、山東等地。我在漫遊中結交了很多朋友,曾經隱居學道,曾經頂禮膜拜權貴,希望得到重用和介紹,以實現自己的政治復仇。

3.長安時期(42-45歲):天寶元年,李白應詔進京,為翰林召見,供奉朝廷。但李白的地位和處境並不能實現他的理想,他高傲不羈的性格也是世人難以容忍的。他狂飲,看不起有權有勢的人,最終吃醋身敗名裂,於是邀自己放生。長安的生活實踐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認識。

4.再漫遊期(45歲至55歲):李白離開長安後遊歷了宋亮、齊魯、趙巖、江蘇、浙江等地。在此期間,我認識了杜甫。理想的幻滅,生活的失意,對現實的不滿,使他的思想充滿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5.安史之亂時期(44-62歲):安史之亂以來,李白從宣城跑到廬山。次年,我申請加入永旺林幕府。王勇不服從命令,被打敗了。李白指責他“忤逆”,他是壹個長期的流氓,卻半路被原諒了。戰後,李白始終滿懷報國之誌,平定天下之亂和憂國憂民之情。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體現了儒、道、俠的特點。儒家的憂患精神、用世救世的思想及其人生價值觀壹直影響著李白,道家的出世超脫、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和道家的神仙世界壹直貫穿著李白的思想和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和人格中還滲透著遊俠、縱橫家的俠義精神和人格理想。

第二節是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壹、表達自己的理想抱負和建功立業的願望,以及理想和願望難以實現的沮喪和怨恨。如《傅亮吟》、《古風》(第十首),歌頌古代名臣、聖賢,表達他們建功立業、拯救世界的人格理想和抱負。很難去,去成酒,去宣州謝眺山莊送別舒雲書記,夢裏登天目山等等。,表現出失意後的沮喪和憤懣,蔑視世俗和權貴的高傲人格,以及曠達的情懷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第二,關心現實的政治,批判現實的艱難現狀和黑暗,以及對人民的熱愛和對民生疾苦的關心。比如《古風》中的壹些詩詞,抨擊了統治者的昏庸、放蕩、跋扈,具有強烈的觀實批判精神。安史之亂後的詩歌,如《奔亡路》、《遊唱董》等。,表現出反對割據、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丁度胡歌》、《蘇荀》、《長征》表現了他們對普通人的感情和對女性不幸命運的同情。

第三,熱情謳歌自然,把感情寄托在自然上。李白壹生喜歡旅遊,喜歡親近自然,所以他寫了大量的山水詩。如《去揚州途中的孟浩然告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造白帝城》等,都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審美趣味和情感寄托。

第三節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

壹、李白詩風雄壯飄逸,真情自然。主要的,也是多維度的呈現。他繼承了莊騷的浪漫主義精神,以個人的藝術天才創造性地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臻於完美。他反對華麗和裝飾,主張清新、自然、簡單和真實的詩歌風格。他的絕句詩清新雋永,活潑自然,線條飄逸,流暢自然,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給魏太守下好宰》)。

第二,李白的詩歌雖然充滿了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體驗,但在藝術表現上更強調內心情感的表達,所以他的詩充滿感情,坦率豪放,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無論是什麽題材,他的詩歌都充滿了主觀抒情性,充分表現了詩人的生活情感、好惡,使我們時刻意識到詩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第三,李白詩詞善於運用豐富離奇的想象力,塑造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寄托詩人的情感意蘊和精神境界。詩人常常將想象與比喻、誇張、象征、擬人結合起來,巧妙地將現實與理想、人與幻境、自然與人事融於文章之中,創造出瑰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第四,李白可以自己掌握多種詩體,尤其擅長樂府歌和五七言古詩,絕句方面的成就也相當突出,尤其是七言絕句作品最為出色。

【閱讀作品】

壹、李白的《蜀道難》

1.《蜀道難》是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之壹。關於他的寫作年代和思想主題,歷來眾說紛紜。今天很多人認為這首詩寫於玄宗天寶初年,是李白初來長安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蜀道的艱難,形勢的險惡,環境的險惡,體現了詩人對現實的憂慮和關註。

2.全詩大致可分為三層:第壹層從開頭到“梯石疊連”,借神話傳說寫蜀道開辟之難。第二個層面,從“天下六龍”到“胡惟來”,從山高、路險、奇絕、悲涼等方面寫蜀道之險。第三層,從“巍峨的劍閣”到結尾,描寫了劍閣險要的地勢和險惡的環境,表達了詩人對現實政治的憂慮和擔憂。

3.《蜀道難》的藝術特色;

(1)詩歌的風格是奔放、無拘無束、淋漓酣暢,意象豐富多彩、想象豐富、奇詭,使詩歌充滿了奇異的色彩,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和激情。

(2)詩歌壹般是按照從古到今,從秦到蜀的線索構思和描寫的。壹樓,首先以三個感嘆詞開頭,唱的是“蜀道難上青天”,突兀而有氣勢,既點出了題目,又為全詩奠定了豪放的基調。然後我用蠶叢的歷史傳說、郁達夫和武定開山的神話來吹噓蜀道的開辟之難。詩的開篇就已經呈現出魔幻浪漫的色彩。第二層是全詩描寫的重點。詩人用神奇的想象、奇特的誇張、生動的描寫來描述蜀道的奇遇和艱難。首先,我總是寫蜀道之難:“六龍歸日”之高,“洶湧澎湃”之險,黃鶴難飛,猿猴急爬進壹步寫其高風險。神話和誇張壹起使用。重寫青泥嶺曲折險峻,“穿井穿山”誇大其高,“嘆息嘆息”因其高而悲。接著,詩人換了壹支筆,帶著壹個疑問,深入到山中的古樹和悲鳥的歌聲中,用“古樹帶悲鳥”和“秭歸唱月夜”的悲涼場景,描繪蜀道的孤獨與淒涼,渲染旅途的悲涼。至此,詩人的筆法又發生了變化,著重突出了蜀道的奇險:峰巒連天,枯松倒掛,亂飛亂飛,石轉石,奇景疊現,形象生動,裝飾誇張,氣勢奔放。第三層描寫蜀中劍閣要塞險要的地形和險惡的環境,陰森詭異,使用隱晦的暗示。場景的變換極其自由靈活,意象組合跨度大,縱橫開合,變幻莫測,自由搖擺,但又不脫離蜀道之難的主題。

(3)詩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善於運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誇張和虛幻的神話傳說,創造出神奇瑰麗的藝術世界,產生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特別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圍繞“難”,感同身受,層層渲染,意境和情態奇幻瑰麗。正如尹坤所贊:“奇則奇,難得從壹詩人處還之。”另外,詩歌的抒情性也很強。詩中除了景物的抒情,還有三個感嘆詞,通過反復吟誦加強了抒情性,深化了主題。詩歌的句式自由靈活,層次不齊,長短交替,造成語言效果的自由奔放和跌宕起伏。

二、李白《天目山登高夢》

1.《夢登天目山》也是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之壹。天寶三年(744),玄宗賜金李白。他離開後,他與杜甫,高,梁,宋,齊和陸。第二年,我準備從東陸家出發,南下吳越。臨行前,我寫了這首詩來離別朋友,所以這首詩的題目是《不要做東魯公》。這首詩描繪了壹次天目山和神仙世界的夢幻之旅,表達了對大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超越世俗、蔑視權貴的人格精神。

2.這首詩按照夢前、夢中、夢後的順序,可以分為三層:第壹層是從開頭到“它,就在這壹點上,開始轉向東南”。寫夢之前,夢遊的對象是天目山,描寫的是天目山的雄偉壯麗。第二層,從“吾心與夢在吳與嶽”到“鱗次櫛比,如麻之田,列神仙人物”,描寫夢中遊天目山的過程,描寫旅途中所見的自然風光和仙境。第三層,從“我動了,我魂飛魄散”到結尾,寫夢醒後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性格,揭示全詩的主旨。

3.《夢裏登天》的主要藝術特色:

(1)詩歌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主要運用奇異的想象,描繪了壹種多姿多彩、現實而又虛幻的藝術境界。開頭介紹了傳說,是虛擬的寫法,然後用誇張對比的手法描寫天目山,是真實的寫法,是虛擬的設定,突出了天目山的神奇和雄偉,寓意贊美和向往。中間的夢境描寫,用神筆寫景寫仙,或超脫,或飄逸灑脫,或瑰麗神奇,變化多端,幻化出壹幅色彩斑斕的夢遊畫面。通過敘述和景物描寫來描述景物。從五嶽尋夢到飛臨鏡湖,從屯溪到登天目山,景色隨之變化,同時又與謝公登山聯系在壹起。尤其是對登山中所見景物的描寫,極其獨特。“陽光海洋半道,聖潔雞鳴太空”,僅僅壹個十字就形象地概括了第壹道光的壹個場景,既直觀又美觀。隨後的景物描寫:千巖轉,花迷石,熊吼龍吟,林栗子驚,雲淡風清,更是多姿多彩。對神仙的描寫更是離奇多彩。電閃雷鳴,山崩地裂,洞開,展現出“洞天福地”的天象景象:青蔥明亮,日月爭輝,霓裳羽衣風馬,虎鼓蛟龍歸車,雲軍神仙相繼出列。驚心動魄的場景和五彩繽紛的仙境,幻境疊加,想象神奇。結尾是夢醒後的抒情,表達了如夢似幻的人生失落感,對童話世界的向往,對現實世界的怨恨。全詩也是現實與理想、人性與幻想的結合,靈魂與情感的“真實”與藝術表現的“幻想”融為壹體。

(2)詩歌的主題是夢遊遠離,也涉及遊仙。其實全詩對夢境和仙境的描寫也是與現實的對比。詩的構思奇特而有條理,從現實到夢境,從夢境到現實,主要集中在對夢境的描寫上。所以結構清晰分明,場景的變換,意義的不同,使結構層次起伏,詩意也是如此。詩歌的手法主要是想象,但也是多種多樣的。敘述、描寫、對比、誇張、議論、抒情都用上了,使詩歌的手法顯得新穎,富有表現力。詩歌意境瑰麗瑰麗,意象多彩奇幻,句式高低不平,自由流暢。這首詩充分顯示了李白傑出的藝術才華。

第五章杜甫

第壹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首先,杜甫的壹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漫遊期(35歲以前):杜甫從小受家庭影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傳統思想。受盛唐風氣的影響,他希望借助科舉入仕,爭取功名,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20歲時,他開始漫遊,先後遊歷了吳越、趙巖、宋亮、齊魯等地。漫遊生活豐富了閱歷,開闊了眼界。這壹時期的杜甫樂觀自信進取,詩歌風格以豪放浪漫為主,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的風格。

2.被困長安十年(35-44歲):杜甫入長安後,考中倒數第壹,曾為達官貴人題詩,後為玄宗獻貢,受到賞識。直到天寶十四年,尤偉才率領府兵曹參軍。這期間理想受挫,生活艱難潦倒。但有了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他開始用詩歌直接反映現實,走上了現實主義創作的道路。

3.安史之亂時期(45至48歲):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攜家人逃亡。他把家人送到漳州,獨自上朝,途中被叛軍帶進長安。冒險逃跑後到鳳翔,被左接走。宣因協助房管被降職參軍。這壹時期,杜甫脫離身體與經典,使他對現實的認識更加深刻,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4.漂泊西南(49-59歲):杜甫入蜀後,受友人資助,在成都建草堂。為了避免混亂,我去過子洲、朗州等地,然後回到草堂。之後,他搬到了夔州。大歷三年,他決定帶家人回老家,在回家的船上病死。這壹時期是杜甫創作前所未有的豐收期,憂國憂民思想更加深刻,詩風更加陰郁悲涼,詩歌反映現實的深度提高。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民本思想以及憂患精神、倫理精神深深植根於他的思想精神之中,成為他思想的堅實基礎。杜甫的社會政治理想、社會批判精神和價值標準都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杜甫壹生憂國憂民,積極經世,始終關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他的政治理想、憂國愛民的精神總是與對君主的忠誠感聯系在壹起。

第二節是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

杜甫的詩,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廣泛反映了那個時代歷史的真實,所以歷來被稱為“詩史”。

1.杜甫的詩歌將個人經歷與國家命運、民生疾苦相結合,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愛國精神。比如我從北京去豐縣背五百句,春望,北伐,羌村,黃河兩岸被皇軍收復,茅屋被秋風吹破等等。

第二,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矛盾,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的政策及其奢靡、奢侈、暴虐的行為,也反映了戰爭、兵役、徭役所帶來的種種災難和痛苦,表現出深刻的現實批判精神。比如二供路、軍車店、洗兵馬、草堂、三官、三送別等。

第三,杜甫的詩中也包含了他在現場時抒發情懷、寫景詠物、思親訪友、詠史作畫的內容。如《登嶽陽樓》、《秋意盎然》、《《春夜喜雨》》、《月夜》、《書香》、《王載風光之歌》等。

第三節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1.杜甫的詩風以沈郁、豪爽、悲涼為主,也有清新、淡雅、自然平和、清麗雅致的。杜甫的人生沈浮、時代盛衰的歷史背景、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個人的人格精神決定了其詩歌風格的主體風格。其他風格的出現,往往是因為當下不同的心情和情緒造成的。

第二,杜甫詩歌最基本的藝術特征是高度的現實主義。杜氏善於觀察現實生活,從生活中提取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反映現實生活的本質。杜氏善於在對客觀現實生活的描寫中滲透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思想傾向,往往將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融為壹體。杜甫的敘事詩往往用真實、細膩、準確、生動的細節來細致地表現現實生活。

第三,杜甫詩歌的語言嚴謹、凝練、豐富多彩。正如他所說,“對於人性,言不出奇不盡”(《談江上水如海的價值》),杜甫非常註重錘煉文字,增強了詩歌的語言內涵和表現力。杜甫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煉、渾厚、深刻、警世,而且通俗、自然、清新、優美。

第四,杜甫的詩歌創作準備充分,每種風格都有名篇,可謂集前人在詩歌體裁運用上的成果於壹身,並以其創作實踐推動了詩歌體裁的建設和發展。杜甫的樂府詩“即是名作,無所依仗”(白居易《古樂府序》),直接激勵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杜甫以古詩的形式寫了壹部博大精深的巨著。杜甫寫的格律詩最多,成就最高,尤其是七律,在他手裏已經用得相當熟練了。

【閱讀作品】

壹、杜甫的《春望》

1.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起義軍攻占長安,七月,蘇亨在靈武登基,改元為德。此時,杜甫獨自從漳州羌村北上投奔肅宗,途中被安史叛軍俘獲,押往長安。至德二年(757年)春天,杜甫在長安看著明媚的春光,來到了破敗的都城。他在受到傷害時感到迷茫,憂國思家,寫下了這著名的五律。

2.這首五言律詩的第壹副對聯,用正確的句式和壹般的筆法描寫了王春看到的首都殘破荒涼的景象。壹個“破”字形容京城的淪陷,壹個“深”字表現了場面的蒼涼,景物的描寫寄托了深情,奠定了全詩的基調。此聯對仗巧妙,“國殤”與“城春”相對,而“國殤”與“山河有”,“城春”與“草木深”也是意思相反,巧妙運用對比法對比,翻新驚人。顓頊運用擬人手法傳情達意,與景物共情,潛移默化地傳達出內心渴望春天的情感,獨特而深刻。頸聯中寫春望所引起的對國家、對家庭的憂慮,與“感時”密切相關,下句與“恨別”密切相關,以表達對家庭的憂慮。《經過三個月的戰火》生動地概括了戰爭連綿不絕的局面,“壹條家信抵得上壹噸黃金”寫出了盼望收到家人來信的迫切心情。對聯以春天對詩人自我形象的描寫結尾,詩人直接傳達了衰老的嘆息,但這不正是國家破碎的家園造成的嗎?意思不僅是天衣無縫,還增加了深切哀痛的表達。

3.這首詩以“春天”為背景,“希望”為線索,從情景到情感,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講的是春光乍泄的場景,見物就疼。在第壹副對聯的場景中,對聯與場景感同身受。後四句主要是對春天的向往,對國家的牽掛,對鄉愁。頸聯以物傳情,尾聯以人傳情。這首詩結構巧妙,楹聯講究呼應和聯系,層層關聯,渾然壹體。詩歌以憂國憂家為情感內涵,風格沈郁悲涼,但又以景物、事件、人物等意象傳達情感意蘊,因而具有以含蓄蘊藉的效果。

二、杜甫的《登高》

1.《登高》寫於代宗大理二年(767),是詩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亂後,詩人留在夔州。正是重陽詩人上臺扶病的時候,他懷著復雜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這首詩受到人們的稱贊。楊倫稱之為“杜集七言絕句第壹”(杜氏經全),胡應麟稱之為“古今七言絕句第壹”(詩密),是詩人七言絕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登高》前四句描寫風景,後四句抒情。第壹副對聯以夔州風光為對象,用高度概括的筆法寫出了江邊秋景的壯美與悲涼。詩人選取了風、天、猿、朱、沙、鳥六個意象,分別從感覺、視覺、聽覺、聲音、色彩等角度,用急、高、哀、清、白、飛、回進行了描寫,極為巧妙、生動、有節奏,也為全詩渲染了壹種悲涼的氣氛。平行對聯緊扣首聯,將書寫場景拓展到更深的空間,極為開闊,氣勢磅礴。這副對聯第壹句寫著“落木”,下壹句寫著“長江”。無邊無際、取之不盡的是深遠開闊,沙沙翻滾的是生動壯闊。這句話氣勢磅礴,流露出無盡的悲涼,體現了詩人沈郁悲涼的藝術風格。頸聯轉而表達他在秋天做客,生病登臺時的漂泊人生體驗和悲涼孤獨的感受。《悲秋》不堪,“多病”;《常客串》飽受流浪之苦,《獨自登臺》更添孤獨,用更慘的筆觸寫下了濃濃的悲涼之情。尾聯上下句分別與頸聯上下句相連,“秋客”帶來“苦與苦”;“百年多病”導致“落魄”,進壹步表達了詩人落魄的悲傷。結尾“柔中帶寒,無限悲意溢於言表”(胡應麟詩)。

3.在藝術上,這首詩將空寂淒涼的秋景與苦澀孤獨的情懷融為壹體,使之蒼勁悲涼,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歌沈郁失意的風格。首先,詩歌的語言精確、簡潔、深刻。比如第壹副對聯短短的兩句話,就包含了六種意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可謂準確無誤。再如頸聯寓意深刻,“十四字之間,有八義”,“萬裏,地遠;秋,當悲也;做客,旅遊;常客,長途旅行;百年來,牙齒也在雕零;有病;衰病也;臺者,高處也;壹個人在臺上,沒有親戚朋友。”(羅大靖《何林宇錄》)因此,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其次,詩歌的構圖也頗有特色:“文章句句有規律,句句句句有規律,卻壹氣呵成貫穿整個意思。”(胡應麟的詩)。全詩自始至終都是對仗式的,每壹句都與法和諧,壹個意思壹氣呵成地貫穿其中,如行雲流水,巧而自然,刻意安排而無斧鑿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