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臘月初八有熬臘八粥的習俗,稱為臘八節。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故事。以下是我為妳分享的關於臘八節傳說的圖片。歡迎向他們學習!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佛陀的修行
據說臘八粥起源於印度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他原本是古印度北部數獨國王的兒子。他看到眾生身心俱苦,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放棄皇位出家。苦行六年,臘月初八菩提樹下成佛。這六年苦行,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留念。“臘八”成了“成佛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佛寺都舉行佛事沐浴會,誦經念佛,並模仿釋迦牟尼出家前壹位牧民獻乳糜的傳奇故事,為佛祖熬制香谷果粥,稱為“臘八粥”。臘八粥被贈送給弟子和善良的男女,以後成為民間的習俗。據說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會沿街捧著施舍的碗,把收集來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
傳說吃了之後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南宋詩雲:“今佛粥多互利,以為江村儉新。“據說杭州的名寺天寧寺有壹個儲存剩飯的‘米倉’。平時寺裏的和尚每天把剩飯曬幹,積攢壹年的‘余糧’,在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給信眾吃。它被稱為“福壽粥”和“福德粥”,這意味著他們吃了它們後可以增加他們的幸福和長壽。可見當時的僧人對美食之德的珍視。
臘八節傳說:朱元璋與臘八粥
傳說臘八粥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發明的。朱元璋的老家是安徽鳳陽。他小時候,家裏很窮。為了減輕家裏負擔,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去地主家放牛。樓主又兇又賤。壹有風吹草動,就罵打朱元璋,還經常不吃飯,讓他挨餓。有壹次,朱元璋牽著壹頭老水牛走過壹座木橋。橋面太窄了。老水牛踩空了,從橋上掉了下來,摔斷了腿。怎麽能怪朱元璋呢?但是狠毒的地主把朱元璋打了壹頓,把他關在堆滿雜物的破房子裏,不給他飯吃。
已經關了兩天兩夜了,朱元璋壹滴水壹粒米都沒有。他的嘴唇因幹渴而幹裂,他的眼睛因饑餓而變成金色。不就是餓死嗎?必須做點什麽。朱元璋在屋內四處尋找,除了壹口破鍋,什麽也沒找到。
就在他絕望的時候,壹只老鼠從他身邊跑過,鉆進了壹個洞裏。朱元璋心想,捉只新鮮的?為了充饑。他找到壹把鏟子,沿著老鼠洞挖。挖啊挖,快到洞底了,老鼠已經逃了。沒想到,這是老鼠的糧倉,裏面有大米、豆子、小米、紅棗、芋頭等。雖然不多,但都是壹點點。朱元璋喜出望外。他迅速把它撿起來,放進壹個破罐子裏。他還讓幫他的老人弄些水,放在鍋裏煮。結果就煮了壹鍋亂七八糟的粥。朱元璋壹口氣吃了下去,味道鮮美。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吃過這麽好吃的東西。吃飽了的朱元璋就地躺下睡覺,做了壹個夢。
後來,朱元璋加入了農民起義軍。他在東方和西方英勇作戰,後來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當了皇帝的朱元璋,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吃膩了山珍海味。有壹天,他想起了放牧牛仔時吃的用老鼠糧和豆子煮的粥。很甜,想再嘗壹次。再說他畢竟是個從小吃過苦的人,他覺得不應該忘記過去的苦日子,這樣才能下大力氣拯救朱家江山。於是,朱元璋傳話給廚師,用各種糧食和豆類蔬菜熬了壹鍋粥,叫他嘗嘗。那天正好是臘月初八,這種粥就叫臘八粥。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子女,他讓他們吃這種臘八粥,讓他們在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不要忘記祖先創業的艱辛。朱元璋還規定,每年臘月初八,文武百官和皇室都要吃臘八粥。久而久之,這種風氣也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習俗。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古人崇尚節儉持家。
早些年,有這樣壹個四口之家,壹對老夫妻,兩個兒子。老兩口很勤快,常年幹農活。春天犁地,夏天鋤地,秋天收割,為壹天而努力。家裏存放的各種食物,有大有小。他們院子裏還有壹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的棗子,又脆又甜。當他們收集起來賣掉的時候,他們可以賣很多錢,他們過著非常富裕的生活。老兩口為了給兩個兒子成親,奔波壹生。
眼看著兒子壹天天老去,可以娶妻了,老兩口也漸漸老去,奄奄壹息。父親去世後,他告訴兄弟們要好好種莊稼。老母親去世的時候,告訴哥哥們要好好照顧院子裏的棗樹,要攢錢娶媳婦。
壹家四口現在只剩下兩個兄弟生活。看到這大囤滿了小囤的糧食,哥哥對弟弟說:“我們有這麽多糧食,夠了。今年休息壹年吧!”
弟弟說:“這棗樹今年不緊實。反正我們不缺棗吃。”
就這樣,兩兄弟越來越懶,越來越貪婪。只知道妳年復壹年地吃喝玩樂,幾年內就把所有的食物都吃光了。院子裏的棗樹壹年比壹年差。
弟弟帶了壹個小簸箕,在大倉庫和之前存放糧食的小倉庫的夾縫裏掃。他從這裏掃了壹把黃米粒,又從那裏找了壹把紅豆。就這樣,收集了幾把雜糧,數量不多,但樣本不少。最後,他找了幾顆幹紅棗放在鍋裏壹起煮。做好飯後,兩兄弟開始吃五谷雜糧做的粥,兩眼對視,才想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非常後悔。
兩兄弟飽受懶惰之苦,失去孩子後,第二年都很努力。和父母壹樣,過了幾年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吸取懶惰的教訓,人們應該永遠不要忘記勤儉持家。從那以後,在臘月初八,人們就吃用五谷雜糧煮成的粥。因為這壹天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稱之為“臘八粥”。
臘八節傳說:悼念秦長城民工建隊
秦始皇修長城,所有民工都奉命前來。他們很多年不能回家,他們依靠家人給他們送食物。壹些家在千山壹水之隔的農民工,無法送飯,導致很多農民工餓死在長城遺址。有壹年臘月初八,沒有飯吃的民工合夥積攢了幾把粗糧,放在鍋裏煮成稀粥,每人喝了壹碗,最後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遺址的民工,人們在每年的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作為紀念。
在包頭,除了更早的趙武靈王修建的長城之外,還有壹座比較完整的秦長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的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之地。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西起(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修築萬裏長城。從寧夏延伸到內蒙古後,從狼山向東,經過西鬥鋪、殷浩和固陽縣北部的大廟鄉。
包頭市秦長城累計長約1.20公裏,大部分建在山體北坡。依山就危險,依山就勢。山谷關隘和平川地區多以夯土修築,山地多以石砌或土石混築。壹般石長城遺跡保存完好,現存外墻壹般高4米以上,底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還能看到長城依山而上,形似遊龍。隔壹段時間還能分辨出古代篝火和壁壘城的遺跡。包頭秦長城內外有8-9座古城遺址,其中經常能發現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不僅在建造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在防禦設施的建造上也有壹定的特色。秦長城以其宏偉的石頭建築而聞名,這些建築在漢代就已使用。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是我們輝煌歷史文化的象征。
臘八節傳說:緬懷忠臣嶽飛。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只有文字記載,距今已有1000多年。最晚始於宋代。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政府、寺廟,還是黎民百姓家,都會煮臘八粥。明代加入大米、銀杏、核桃仁、栗子煮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吃臘八粥,並把米飯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們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祖;同時,家人團聚在壹起吃飯,給親戚朋友送禮。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糯米、小米等五谷雜糧,還有羊肉丁、奶油。粥面上撒著紅棗、桂圓、核桃、葡萄幹、瓜子、綠肉絲。
臘八節源於人們對忠臣嶽飛的記憶。當時嶽飛率領部隊在朱仙鎮抗金,正值嚴冬九月。嶽家軍饑寒交迫,眾將紛紛送粥。嶽家軍飽餐了壹頓百姓送的“千粥”,結果大獲全勝。那是十二月的第八天。嶽飛死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在臘月初八用雜糧和豆子煮粥,終於成為壹種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