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明清遺民詩的更替

明清遺民詩的更替

錢承誌(1612 ~ 1693),原名冰逵,話多而少,後被稱為外地老人,西方頑固道士。漢族,安徽桐城(今樅陽縣)人。晚明的愛國者和作家。錢承誌從小跟著父親學習。他十壹歲就能寫文章,崇禎年間進士。桂王在南明時,曾擔任國子監庶吉士。詩文尤為重要,與許有書信往來。與徐紅蘇合著的壹本書曾揭露了顧的極端壹面。王夫之稱贊他的“詩性氣節”。著有《田野集》、《田野詩集》、《田野集》、《蒼山亭集》等。錢承誌在當時更以詩歌聞名。閆涵說他“寫了全世界的古詩”(《田先生八十壽辰序》)他有《蒼山亭》六卷,《蒼山亭詩》十四卷,《田園詩集》三十卷,《田園詩》二十八卷,還有田園書信和知識錄,數量眾多,在當時享有盛名。當時從各種詩選中選出來的詩很多,比如錢的《我的熱集》。陳偉菘的《閆妍集》是第壹個打開這本書的人,第壹個是《澄城古詩七首》。僅杜軍、屈大均、錢承誌在卓爾侃的《明遺民詩》中就記錄了100多首。後來,在雍、甘等人的工作中,首先選擇了歷代詩歌。清初只記載了錢、吳和王士禛三人,程誌也入選。因為程誌的詩裏記載了很多清初的史實,尤其是南明隆武和李詠兩朝的政治事件,揭露和攻擊清廷,很多都是編的時候不敢掙錢的。即便如此,出版的書籍如《田園詩》在乾隆時仍被列入禁書,因此其流通受到很大限制。詩行很少被提及。道光年間,陸秋的《花間集》中有壹句:“誰憐靈武麻鞋叟,總拜空山杜鵑。”潘慈庚給桐城錢喝。酒後有“易學與詩論於場”,使詩人熟讀經典。他的書《東海公》(許)出版發行,版本經久不衰。“正是因為潘磊的詩,他才提到了成誌,而且只提到了成誌的經學,可見他的詩早已不為世人所知。直到光緒末年,有人試圖印刷《蒼山亭》的復制品,並在宣彤出版。所以很多文學史著作根本不提錢承誌。近年來,專門研究錢承誌詩歌的文章也有好幾篇,但有的把他當成清初的“小眾作家”,有的還會把《蒼山亭集》誤認為《田地集》。這種情況顯然與錢承誌在清初的應有地位不相稱。

王夫之,又名王船山,漢族,湖南衡陽人。中國是樸素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與黃宗羲、顧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晚年,王夫之住在南嶽衡山腳下的石川山,著書立說,因此被世人稱為“船山先生”。王夫之壹生著述頗豐,其中《資治通鑒》和《宋論》是其代表作。晚清重臣曾國藩對王船山及其作品推崇備至。他在金陵出版了大量的《船山遺書》,使王夫之的作品廣為流傳。作為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澤東和譚嗣同深受船山思想的影響。王夫之壹生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堅決反對朱成的理學,說:“六經責備我開了新的面目,七尺從天乞求活埋。”黃宗羲(1665438+9月24日,00—65438+8月12,0695)是明末清初學者、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教育家黃遵素的長子。漢族,浙江余姚人。“太沖”二字,意為“德兵”、“南雷”,在古代藏書樓中又稱為“利州老人”、“利州山人”、“碧水漁父”、“玉城洞主”、“雙瀑院長”、“米切爾”。學者稱他為“利州先生”。黃宗羲學識極其淵博,思想深刻,著作豐富。他與顧、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他的兄弟黃宗衍、黃宗輝並稱為浙東三大黃河;與顧、方以智、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並被譽為“中國啟蒙之父”。

顧(1613 —1682)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學。本名嵇坤,改名姜,字忠清;杜南戰敗後,改嚴武,字寧人,名林挺。他是人,漢族,生於昆山(今江蘇)、蘇州、南直隸。明朝時,所有的學生都渴望學習年輕時的實踐經驗,加入了昆山反清義軍。戰敗後浪跡南北,遊覽十三陵十次,五歲死於曲沃。他學識淵博,研究過國家法典體系、縣市奇聞、天象、河渠、軍農、百經百史、音韻訓詁。晚年強調考證,開啟了清代樸學風氣。他的學問是建立在博學和自慚形穢的基礎上的,是學而時習之,學而優則仕。詩歌是感情受傷時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