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隱逸詩

隱逸詩

11月4日有暴風雨(二)

陸遊

在壹個偏僻的村子裏,我不為自己感到難過,

上思為國守輪臺。

晚上躺著聽風雨,

鐵馬冰川夢。

意境:我在壹個孤獨荒涼的國度裏直挺挺地躺著,不是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哀,而是想著為國守邊。

夜已近尾聲,我躺在床上,聽到了風雨聲。我迷迷糊糊的夢見自己騎著壹匹披甲的戰馬,穿越冰封的河流來到北方戰場。

刪節版賞析:以“癡人說夢”的手法,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光復國家、報效祖國的誌向和“老而不衰”的矢誌不渝的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完全的忠誠。

詳細欣賞:

陸遊於南宋孝宗惜春十六年(1189)退休,隱居在家鄉殷珊農村。這首詩寫於宋光宗邵熙三年十壹月四日(1192)。那時候,詩人已經68歲了。雖然年事已高,但愛國之情不減,日夜思念報效祖國。詩人光復祖國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於是,在壹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觸景生情,動之以情,在夢中實現了馳騁中原的願望。

詩的前兩句在意義上是緊密聯系的:“睡在孤寨不自哀”描述的是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想著保家衛國”是對“不自哀”精神狀態的闡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臥、孤、村”這幾個字描述了作者此時的慘淡處境。“僵”字表示年老、肌肉骨骼老化,“臥”字表示有病,常寫在床杯裏;“孤獨”二字寫人生孤獨,不僅住在偏僻的地方,而且思想消沈,沒有壹個知音;“鄉村”詩人生活在貧困的鄉村,過著頹廢、野性的悲慘生活。四個字描述了作者罷官回鄉後孤獨、尷尬、被冷落的生活境遇。有壹種悲涼的氣氛,讓人很同情。但後來“不自憐”這個詞的語氣急轉直下,表現出壹種樂觀大膽的精神。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難過,窮、病、苦也沒什麽可難過的;詩人自己仍然“不自憐”,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壹生的團結,理解他壹生為這個誌向奮鬥,理解他的激情和忠誠,這是“想著保家衛國”的精神狀態。這兩首詩是對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詮釋。山河破碎,國家危亡,有“食肉者之計”,詩人不必多此壹舉。此外,詩人還因其“復辟快樂論”和禦敵熱情而屢遭攻擊,最後引退而隱居。作為壹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壹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了自己的責任,可對未來的國運不負責任。其次,雖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詩人作為壹個年老多病的人,已經不能再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壹個既無責任又無義務的70歲老人,仍有“保家衛國”的雄心壯誌,讓人肅然起敬,慷慨解囊。相比之下,那些忍辱投降的權貴,那些茍且偷生的權貴,那些承擔了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辟國家的權貴,就顯得渺小和可鄙了。

《躺在夜深人靜的地方聽風雨》後面緊跟著兩句。因為“想”,晚上睡不著。如果我睡不著,我可以更真實地感知大自然的風雨。從大自然的風雨中,我想到了風雨飄搖的國家。從那個風雨飄搖的國家,我自然會想到戰爭的風暴,想到我風華正茂的軍旅生活。就這樣邊聽邊想,輾轉反側,幻化出壹個特別的夢——“鐵馬冰川”,“做夢”折射出政治現實的悲哀:詩人想報效國家卻遭到拒絕,不能殺敵,他的禦敵情懷只能在夢中塑造。《鐵馬冰川夢》是詩人日夜思索的結果,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主義。這也是壹代仁人誌士的心聲,是南宋的民族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