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廣川(河北省廣川縣董家莊村)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當時是醫生,教《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尋求治國方略。
董仲舒在他著名的《賜德對策》中將儒學與當時社會的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造了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賞識。他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天人合壹”、“不在六藝、孔子之術者,不進”等理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被漢武帝采納,使儒教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了兩千多年。他的研究以儒家的宗法制度為核心,夾雜陰陽五行學說,貫穿神權、君權、宗法、夫權,形成了帝王式的神學體系。
下面將詳細介紹董仲舒的生平,其詩歌的藝術特色以及對《斬貪官》的分析。
壹.生活
1.學術成就:董仲舒是我國漢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以提倡新儒家、反對舊儒家而聞名。
2.教育:董仲舒曾經做官,也重視教育。他在建立教育機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文化貢獻:董仲舒對漢代哲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特點
1,人文情懷:董仲舒的作品普遍體現出強烈的人文情懷,將個人情感融入社會和時代,為大眾呼喚正義。
2.語言獨特:董仲舒詩歌語言清新自然,大量運用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
3.營造氛圍:董仲舒通過景物描寫和抒情手法,在詩歌中營造出壹種瑰麗、明朗、崇高的氛圍。
三、“削貪官”分析
1,主題:反腐官員,呼籲清明政治的訴求。
2.詩意立意:通過儒家的理想和情懷,描寫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呼籲清官廉潔,實現更加和諧、平等、公正的社會秩序。
3.文學特色:該詩體現了董仲舒詩歌在語言、節奏等方面的藝術特色,也將儒家思想融入詩中,強調社會道德的現實意義。
總之,董仲舒的詩歌作品以人文情懷和文化背景為出發點,每壹首詩都表達了強烈的思想傾向和時代感。《打擊貪官》作為董仲舒的代表作,體現了他在儒學領域的淵博學識和藝術造詣,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儒家文學經典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