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的文學作品。《西湖遊記》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示團圓。”
《帝京風光簡介》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畸形,瓣雕蓮花。.....有妻回寧者,終有壹日回婆家,亦稱團圓節。”
起初,“祭月”的節日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的“秋分”這壹天舉行,後來轉移到夏歷(農歷)的八月十五。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的中間,也就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中秋節”,而八月十五在其中,所以被稱為“中秋節”。
知識擴展:
中秋壹詞最早見於李周下關司馬:“中秋佳節,教兵士。”現在有人寫“中秋”,嚴格來說應該是“中秋”。因為“中秋”所代表的時間概念是秋中整整壹個月。
古今圖書集成以“中秋部”記載整個農歷八月,以“中秋部”記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對此,明代徐舉《物本原》引用唐代詩人歐陽湛《戲月》作序:“秋在時,則夏冬;八月在秋,季節起止於萌。
第十五天在夜晚和月中。如果妳在天堂,妳會忽冷忽熱;取月數,則蟾兔圓,故稱‘中秋’。據說這壹天是在三秋,它也被稱為月亮和晚上。"
中秋節是許多習俗和事件的匯合,如中秋節、秋會、賞月和月宮傳說。它起源於先秦,最終定居於唐代。
夕月是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秋分。《李周官純宗伯典銳》鄭玄註:“天子總分春晨陽,晚秋分。”裴植《史記·孝武列傳》引用應劭的話說:“天子春拜東門外日,秋拜月。朝日對朝,夕在夕。”現在北京的月壇,原名月壇,是明清皇帝秋分祭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