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兄弟倆因戰亂失散,居無定所,杳無音信,生死未蔔。在千年之際,詩人對哥哥的焦慮和思念,在守樓鼓聲和孤雁哀鳴的映襯下,愈發深沈而強烈。這首詩前兩聯重在寫景,後兩聯重在抒情,情景交融,結構嚴謹,首尾呼應。對聯的用詞簡單,寓意新的警惕,把“月”“白”“亮”的前提“揭示”出來的句子結構顛倒了。全詩語言細膩,風格沈郁悲涼,真摯感人。
原文:
守軍的鼓聲截斷了人們的來往,邊疆的秋天壹只孤雁在歌唱。
今夜起露變霜,家中月色多明!
兄弟皆散,無壹家可打聽生死。
發往洛陽城的信件經常無法送到,戰爭也經常沒有停止。
翻譯:
駐軍大樓上的鼓聲切斷了人們的通訊。秋天,壹只孤獨的鵝在哀鳴。
今晚起正式進入千年節氣,家鄉的月亮依然是最亮最亮的。
雖然我有兄弟,但他們都在戰爭中失散了。我無家可歸,不能問哥哥是生是死。
我家給洛陽的信經常不送,更何況安史之亂的戰爭還沒有停止。
評論單詞和短語:
(1)小弟:對小弟的尊稱。杜甫有四個弟弟。弟弟杜展士與詩人同在周琴,而杜英、杜關、杜豐則散居全國,詩人因此而記且作詩。
⑵守備鼓:指樓上守望者的鼓聲。從黃昏到黎明,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壹般來說,午夜報告時,不允許人們在路上行走。擊破行人:指鼓聲過後的宵禁。折斷,切斷。
(3)邊境秋:壹種是“秋邊境”,秋天在邊境上。壹只野鵝:壹只孤獨的野鵝。
(4)“露從”句:表示今晚恰逢“白露”節氣。千禧年是24節氣之壹,開始於每年陽歷的9月8日左右。“二十四節氣”:“八月節...殷琦越來越重,露水凝成白色。”
5.分散:壹個“旅程”。
[6]流民:杜甫天寶五年(746年)離開河南偃師陸渾莊故居後,在家鄉沒有親人,無法向兄弟們打聽消息。
(7)書:信。l:壹直都是,壹直都是。不行:送不出去。達,壹個“忌”。
情況是:別說了。休戰:停止戰爭。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肅宗甘源二年(759)秋天,安史之亂爆發四年後,杜甫在周琴(今甘肅天水)所作。甘源二年七月,杜甫放棄了在化州的官職,舉家遷居周琴。欽州市位於六盤山支脈龍山西部,當時是壹個偏遠的邊境縣。同年9月,史思明從楊帆領兵南下,攻占汴州,西入洛陽。山東和河南都在打仗。杜甫的弟弟們當時分散在這壹帶,又因為戰亂,沒有交流,引起了他強烈的焦慮和思念。這首詩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贊賞:
在古典詩詞中,對親友的思鄉是壹個常見的主題。這類作品要避免平庸和標新立異,僅僅依靠作者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還要在表達上別出心裁。正是在處理這種共同的主題時,杜甫露出了本來面目。
第壹幅對聯描繪了壹幅秋天的邊塞:“遊子聽鼓聲預示戰鬥,大雁在秋天歌唱。”把路斷了妳看到的寫下來;看著鼓聲和鵝叫,寫下妳聽到的。眼見耳聞皆淒涼。沈重單調的鼓聲和天邊寂寞的雁聲不僅沒有帶來壹絲生機,反而讓本已荒涼的邊塞更加荒涼寂靜。
平行連接點。“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將是霜”不僅描述了風景,還指出了季節。那是在白露節的晚上。天很清,滿是露水,讓人覺得涼颼颼的。“家裏的月光多亮啊!”同樣是山水畫,但和上壹句略有不同。作者寫的東西並不完全客觀,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受。明明是天下明月,沒什麽區別。立誌說家鄉的月亮最亮;很明顯是作者自己的心理錯覺,所以壹定要這麽確定,這是毫無疑問的。
以上四句話是隨便寫的,看似與懷念哥哥無關,其實不然。不僅寫《望月懷古》,聽鼓聲、雁鳴、寒露,都讓作者感到傷感和懷念。因此,我記得哥哥的每壹句話,每壹句話都是深情的。
項鏈“哦,我的兄弟們,迷失和分散,沒有妳們的生活對我有什麽意義?”,最後壹句說兄弟兩地分居,天各壹方;下壹句說家沒了,生死難料,令人心碎,令人感動。這兩首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們的共同經歷。
“然而,如果和平時期的信件出了問題,我在戰爭時期還能指望什麽呢?”,緊扣五六句進壹步表達自己內心的憂慮。親人分散各處,平時卻經常不送書,更不要說戰亂頻仍,生死難料。含蓄蘊藉,無限深情的心結。
全詩條理清晰,自始至終協調壹致,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不打則已,不走則已,望月則憶弟,無家可歸則無法送書,散則生死不明。
關於作者:
杜甫(712-770),用漂亮的詞,試圖自稱少陵夜老。以進士為例。他曾經是校部的員外郎,所以在國際上被稱為杜工部。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他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杜麗”。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貧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展現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進程,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他善於運用各種形式的詩歌,尤其是韻律詩;風格多樣,以抑郁為主;精煉的語言,具有高度的表現力。有1400多首詩,包括《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