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詩歌總集。楚辭在漢代也被稱為“賦”。例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屈原是懷沙的賦。事實上,楚辭作為壹種起源於楚的獨立詩體,不應與漢賦混為壹談。漢賦是漢代為適應宮廷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壹種半詩、半散文或押韻散文。總的來說,賦以主客體的問答為敘事形式。不是抒情,而是鋪陳辭藻,吟誦事物,講道理。楚辭則不同。雖然也充滿了文采、細節描寫和敘事元素,但主要是表達個人情感,是詩歌的壹種。它的名字來源於壹種新的詩歌風格,稱為詞,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中國南方的楚地區。這種詩風被屈原發揚光大,漢代以後的作家,如宋玉,繼續寫楚辭。
楚辭之所以被稱為“楚”,是因為它的音韻、旋律、思想乃至精神面貌都具有鮮明的楚特色。《楚辭》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中的四字句式,取而代之的是五六字甚至七八字的長句式,並在唱腔中保留了感嘆詞“xi”。從體制上看,它突破了《詩經》篇章短小、重疊的局限,發展成為壹部長篇巨著《逐章》,更適合表現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內容,表達大跨度時間內經歷的復雜情感。此外,《楚辭》還和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
楚辭以前的《詩經》,詩以四句為主,篇章短小,風格樸實。楚辭篇章寬廣,氣勢磅礴於汪洋,結構篇幅展開,句式豐富多樣,情感奔放,想象豐富,文采絢爛,風格華麗,與《詩經》完全不同。總的來說,《詩經》起源於北方,代表了當時的中原文化,《楚辭》則是楚國的地方文獻。楚辭作品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等作家吸收並創造性地發展南方民間文學的成果。《詩經》和《楚辭》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兩大源頭。他們分別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雙璧”,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楚辭》是壹種詩體,起源於戰國末期的楚國。孤立於南方的楚國,地理環境獨特,自然條件優越,政治制度、文化傳統、風俗習慣與黃河流域其他國家有較大差異,故被譽為“納蠻”。春秋時期,楚國強盛,成為“五霸”之壹。到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文化交流頻繁,楚國開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辭就是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誕生的詩歌流派,其創始人是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