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鄉土散文:記憶中的新年

鄉土散文:記憶中的新年

文字:於金林

過年,從感覺上來說,已經有點遙遠,甚至沒有太多奢望。在繁忙的城市裏,

在人來人往中,年的味道似乎越來越淡,有時候要到快春節了才會想起。最懷念的是小時候的過年。雖然是很長的記憶,但壹切都是那麽清晰,保存的那麽生動。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喜慶、最豐富、最歡樂的傳統節日,詮釋了人間大愛、孝順父母、關愛子女、夫妻團圓、兄弟團圓、老友重逢、新朋友相約.....“鞭炮齊鳴壹歲,春風送溫暖進屠蘇。千戶總以新桃換舊桃。”王安石的詩真實地表達了新年莊嚴、溫馨、團圓、狂歡的意境和氣氛。此時此刻,舉國歡慶,歡慶,人們要辭舊迎新,祭祖,祈福平安。尤其是窮的時候,過年是最奢侈的期待。期待已久的糖果、麻片、花生豆、珍奇魚等小吃,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全心全意地享用,還有穿新衣、壓歲錢、放鞭炮...改革開放後,神州大地繁榮昌盛,到處傳唱著春天的故事:“1979”春雷驚醒了長城內外,大江兩岸...1992又是壹個春天,老人在中國南海上寫詩,春光溫暖萬裏神州、華夏故土..."

在我們村,臘月二十八是小年,年三十是大年。小年祭竈神,竈臺旁貼竈神生平畫像,供奉祭品,點上香燭...請竈神說好話,給妳好運。“萬物迎春送殘蠟,壹年之末就在今夜”(戴復古《除夕》)。大年三十更是熱鬧——門口掛燈籠,門柱上貼對聯,有對聯有橫批,墻上貼著秦、尉遲恭將軍等門神,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墻上還貼著壹些電影《沙家浜》、《大紅燈籠高高掛》和偉人或英雄的插圖。祭祖——魚碗菜、飯、酒、餅、香、紙錢、金元寶、鞭炮、磕頭鞠躬。崇拜神靈主要是社會秩序,由遠及近,有條不紊...在祖宅祭祖,祭奠牌位、天井、大門、祠堂的神靈和華夏的祖先,以此來享受新年的味道,接受新年的祝福,享受身體健康與和諧。年夜飯——煎、蒸、煮、炒、煎、燉,無論廚藝多好,都會在這壹刻大顯身手...有的人會從燈籠坐在桌前,有的人會吃到半夜。“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在山東的山上度假想哥哥們》)即使是天涯海角的遊子也會風塵仆仆,想盡辦法趕上年夜飯。“新年只會加深我的渴望,增加壹個流亡者孤獨的眼淚”(。除夕那天,壹定要有蘿蔔(祝福幸福)和芋頭(象征團圓)湯,還有紅燒肉(蒸蒸日上)、魚泥鰍(年年有余)、炒米粉等等。後來,生活改善了,加入了板鴨、燉雞、魚、蘑菇、鯉魚、鯡魚、豬腰和豬腸、時令新鮮蔬菜,然後是涼拌花生、豬耳朵和皮蛋。席間,大家都在享受美食,問長道短,談笑風生,其樂融融...他們壹邊竭盡全力,壹邊開懷暢飲,舉杯暢飲,玩得不亦樂乎,常常興奮得1-2都醉了。壓年齡——吃完年夜飯,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那時候長輩們早早就把嶄新的錢裝在紅包裏,大小不壹的袋子,只要還沒結婚,鼓勵兒孫們在新的壹年裏學習進步,健康成長,事業有成。守歲——“全家通宵,燈前杯盤淩亂”(陸遊《除夜》)。守歲既有對似水流年的送別和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壹年的美好期盼。在我們家,拿著壓歲錢之後,洗臉泡腳,然後聚在壹起。最早,我們聽父親講往事,然後聽廣播,然後看春晚,直到新年鐘聲敲響。收神——除夕是新年和舊年的分界線,但每年收神的時間並不統壹。需要提前查“通書”或者“憲法書”。有的人孩子壹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人等到孩子正確了再舉行。接神儀式,先準備祭品,在正房前臺舉行。早些時候,父親主持儀式,帶領全家人舉行熏香和祭祀,迎接神靈,接受不同方向的祝福...

“舊歲帶新春,春來花更美”(陳憲章元旦試筆)。正月初壹,春節,早上開門,鞭炮是鞭炮,到處都是碎紅,五顏六色,吉祥如意。“不想相見,可談,名篇開間滿”(文徵明《新年賀詞》)。拜年是春節的壹項重要活動。第壹天第壹天,妳不要走遠。妳只在壹大早穿上妳村裏最漂亮的新衣新鞋,打扮得整整齊齊,洗完拿上最好的煙,送到人最多的地方給前輩兄弟發。飯後,在家族最高長輩的帶領下,先是父親的堂哥,然後是父親,再是大堂哥,二堂哥,大侄子...家庭旅行-點上香,點上蠟燭,攜帶祭品,從宗室出發,在祠堂門前按輩行進,進行集體崇拜...祈求各路神仙在新的壹年裏給錢,保佑平安,期待繁榮;第二年初二,開始給親戚朋友拜年。從舅舅家出來,按輩分去拜年。我吃了趙家,喝了李家。先是父親領著我,然後大哥帶著我。我祝我的親戚朋友在新的壹年裏好運...

春光燦爛,又是壹年紅花綠草;祥雲是中國又壹個幸福和諧的壹年。祝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久而久之,人會長壽,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