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管滄海品味

管滄海品味

翻譯

大海多麽浩瀚無垠,碣石山巍然屹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有很多樹,各種草長得很茂盛。

秋風颯颯,海面上巨浪滔天。

太陽和月亮的運動似乎就是從這片浩瀚的海洋開始的。

銀河繁星點點,仿佛誕生於這浩瀚的海洋。

很幸運。用唱歌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看海》的寫作背景

《看海》是曹操的壹部名著,寫於他招安烏桓的時候。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北上,追剿袁紹殘余勢力,五月宣誓北伐,七月離開盧龍村,迎戰碣石山。他爬上了山,看著大海。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他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摘自董德松《有畫有情的詩》、《初中語文課文解析》第二卷)

東漢末年,軍閥逐鹿中原,居住在遼西的烏桓勢力強大,在南方攻城掠地,成為河北嚴重的邊境問題。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摧毀袁紹在河北的統治基礎,袁紹吐血而亡。其子袁譚、袁尚逃往烏桓,多次勾結烏桓貴族。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擊的不利地位:南方劉表、劉備占領荊襄,北方袁氏兄弟、烏桓。曹操為了擺脫被動局面,采納了謀士郭嘉的建議,於建安十二年夏率軍北上,五月結束,七月結束。秋天,發了洪水,靠海的路無法通行。後來,他接受了田疇的建議,斷然改弦更張。許武山之後,他出征塞隆,直指柳城,壹戰全勝。9月,他順利返回李,途經碣石等地,借用樂府《走出廈門行》的舊題,寫出了這組著名的詩。這首詩描寫了和碩周圍的景色,表達了個人的抱負,體現了詩人的英雄氣概。

至於曹操東來碣石,以前認為是在他要北伐烏桓的時候。其實這種觀點不符合歷史事實,不可信。我們查閱了《三國誌》、《武帝紀》、《田疇傳》中的記載。曹操在北伐烏桓歸途中登上碣石。因為他正處於洪水之中,靠近海邊的道路無法通行,所以他不得不走徐武山到遼西的小路。“九月,公引劉成歸,十壹日,易得水。”他應該在今年(207)9月或10月初“遊碣石”“看海”。至於碣石山在今天的什麽地方,學術界還存在爭議,要麽是在河北省樂亭縣沈入了大海,要麽是在河北省昌黎縣北部的碣石山。無論如何,曹操登高的時候,應該是靠海的高石山。“碣石在東,看海。前兩段指出了“觀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海中高處,視野開闊,大海盡收眼底。以下十個描述幾乎都是由此引申而來。”水滿了水,山和島都是景”是壹開始看海的總印象,有點像畫中的粗線條。”“漣漣”形容海面的廣闊;“怎麽樣,怎麽樣,今天的“怎麽樣”這個詞是壹種美的感嘆。如果在美景上再加上美景,就可以想象大海的浩瀚了。在這碧波蕩漾的海面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入雲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坦寬闊的海面上,讓大海顯得神奇而壯觀。這兩句話大致勾勒出了大海的前景,下文將分層次深入描述。”樹多,百草豐。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兩句專門描寫山島:雖然秋風蕭瑟,草木雕零,但島上樹木蔥郁,芳草豐美,給人壹種商業的感覺。最後兩句是對“水是什麽樣的?":仔細看,蕭瑟秋風中的海面,其實是壹個巨浪,洶湧起伏。在這裏,雖然是典型的秋天的環境,但卻沒有秋天的蕭瑟和蒼涼。在中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的《九辯》開啟悲秋文學的第壹聲起,多少詩人、作家在秋風中落淚,看落葉,感傷害!而曹卻迎著蕭瑟的秋風,寫出了大海的浩瀚壯闊:蕭瑟的秋風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浩蕩蕩;山島挺拔,草木蔥郁,沒有褪色和感傷的意境。這種新境界、新風格,恰恰體現了他的“殉道者”胸懷。

看海賦予詩人深厚的感情,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心靈。曹操這次是在北伐烏桓途中爬碣石山的。烏桓是當時東北的大災難。建安十壹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漢人十余萬。同年,袁紹之子袁尚、袁與遼西烏桓首領塔盾勾結,屢次襲擾邊境,使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攻克烏桓。在今年八月的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大後方,使他能夠在第二年向南進軍,以實現他統壹中國的野心。把前後的事件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出曹操北征烏桓是壹場多麽重要的戰爭。而《看海》是我北伐烏桓途中路過碣石山時寫的。戰前曹操作為統帥登上了碣石,這也是很多皇帝和漢武都登過的,而秋風蕭瑟的時候,他的心情也會像大海壹樣難以平靜。他把自己昂揚向上的精神融入詩中,通過大海的意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剛健雄渾的風格,成為佳作。

(摘自袁興培《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關於“碣石在東方看海”的兩句話

(袁興培)

“碣石在東看海。”開篇點說明觀察的方位、地點、對象。這兩句話雖然不是直接寫給人看的,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當年爬山望海的豪氣。“碣石”,據《漢書·地理誌》記載,在歷城(今河北樂亭)西南,六朝時沈入海中。“關”字統領全篇,是全詩的線索。以下是根據“關”字寫出爬山時的所見所聞。

前兩句開頭很順利,“碣石在東方看海”,表示他爬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原碣石山在河北省樂亭縣西南部,面朝渤海。

(摘自袁興培《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關於“水是什麽”的六句話

“有水的地方,就有山,就有島。”是關於從碣石山俯視大海的。“漣漣”是形容大海搖曳的樣子;“什麽”,這裏當“怎麽樣”。“水怎麽樣?”形容大海的浩瀚,包含驚喜和贊美,這是剛登上山頂的第壹印象。“如之”是參天的模樣。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浩瀚的大海碧藍無邊,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聳立在大海的中心。眾所周知,看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爬到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壹樣的。此時曹操站在山上,首先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極力渲染大海的無邊氣勢,給人壹種堅定倔強的感覺。高聳入雲的山島壹下子吸引了詩人的註意力,於是他馬上把島上的景色寫了下來:“樹木很多,草藥也很多。”這裏到處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仿佛有無限的生命等著我們去發現。“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帶著蕭瑟的風,突然掀起巨浪,讓人覺得驚嘆有點來不及了!但是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洶湧澎湃的海浪時,詩人停止了對它們的描述。

(摘自袁興培《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水”這六句寫在海的前面。真正寫海的只有兩句話。雖然字數不多,但作者重點講述了海的形態變化,畫了壹個大的輪廓,寫出了海的特點。“水怎麽樣?”是關於無風時大海的洶湧波濤。海上遇到大風,會立刻掀起軒然大波。“洪波湧起”用短短四個字生動地展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勇”字用得特別好。從這個描述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洶湧澎湃直沖雲霄的形狀,還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雖然作者寫的是看海,但他並不是單純的寫海。如果只寫無邊無際波濤洶湧的海水,即使寫得再好,也會給人壹種寂靜感。所以作者在描寫大海的時候,插入了山島植被來觸染。用山島植被的筆觸,把大海寫得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讓人覺得大海不僅浩瀚壯闊,而且美不勝收。讓我們試著壹起背誦這些句子,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魅力:浩瀚的大海,起伏的海浪,拍打著海岸,高聳的山川島嶼,郁郁蔥蔥的植被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多麽壯麗的意境,多麽美麗的畫面!

(摘自董德松《詩畫有情》,同上)

關於“日月之旅”的四句話

面對這迷人的海上風光,作者展開了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不意;星漢輝煌,若出其不意。”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銀河,都包含在這片大海裏。多精神啊!這四句話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營造了壹種極為開闊的意境,為全詩增添了積極的浪漫色彩。雖然高度誇張,但作者還是緊緊抓住大海的雄偉特征來寫,誇張是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詩畫有情》,同上)

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把我們帶入了壹個更加壯麗的境界:“若日月之旅由此而出;星漢輝煌,若出其不意。“這16個字,描繪了大海的浩瀚,寫出了擁抱日月、孕星的壯麗畫風。天與水相連,水與天相連,無邊無際。真的很壯觀。”星漢”是天空中的銀河。這四句詩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繞壹周,然後向西落下,仿佛從海上升起,又落入大海。繁星點點的銀河在天空中斜斜的,它的遠端與大海垂直,仿佛發源於大海。太陽、月亮和銀河是自然界中最燦爛、最偉大的意象,但詩人覺得它們的運作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像太陽、月亮和星星的母親。這種寬廣的境界,在古詩詞中並不多見。

(摘自袁興培《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觀海中情景交融的特征

在這首詩中,風景和情感緊密結合在壹起。事實已經表明,作者通過寫海表達了統壹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覺不是直接流露在詩中,而是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不同於古代很多寫山水詩的抒情方式。古代很多描寫景物的抒情詩都是分場景的,或者上面側重景物,下面側重情感。比如荊軻的《易水格》中“風蕭蕭,水寒”這句話,重點寫的是風水;下壹句“壯士壹去不復返”,描述的是壯士必死的心情。再比如杜甫的《登嶽陽樓記》,“與吳國於我東,與楚於南,可見天地無盡飄”的第壹部,重在寫風景,也很有抱負;底線是“但是沒有來自親戚或朋友的消息,我又老又病,獨自和我的船在壹起”,重點是愛情寫作。《看海》完全是在風景中包含感情,在風景中包含感情。《看海》裏的文字充滿了激情。《水是什麽》的六句話雖然是在描繪生機勃勃的海上風光,但實際上是在贊美祖國壯麗的山河,流露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懷。看到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激起了詩人統壹祖國的強烈願望。所以借助豐富的想象力,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把自己比作大海,通過寫大海吞噬宇宙的氣勢,表達詩人的博大胸懷和英雄氣概。他的感情奔放卻微妙。《日月》是風景寫作的高潮,也是作者情感發展的高潮。宋代詩人說,曹的詩“如老將幽燕,生機勃勃”。《觀滄海》這首詩意境廣闊,氣勢磅礴,符合壹個有抱負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範。讀它的詩真的讓人覺得自己是人。

(摘自董德松《詩畫有情》,同上)

曹操的《看海》準確而生動地刻畫了海洋的形象,簡單而飽滿,豐富而不瑣碎,像壹筆粗粗的炭筆筆觸。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還賦予了它以性格。每壹句都是場景,每壹句都是抒情。它展示了大海和詩人本人。詩人並不滿足於模仿海洋的形狀,而是努力通過意象來表現海洋的孕育和洶湧的性格。原本沒有生命的大海在詩人的作品中有了個性。只有這樣,才能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大海的面貌。

(摘自袁興培《曹操詩〈觀滄海〉》,同上)

《看海》是壹首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景和自己的誌向巧妙地結合在壹起。觀海的高潮在詩的結尾。它的感情很奔放,但思想很微妙。不僅場面交融,而且情理結合。因為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沈、飽滿、渾厚,如“幽燕老將,風韻猶存”,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

/view/105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