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英漢對比翻譯動態對等
1.介紹
英語和漢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兩種語言。前者屬於印歐語系,後者屬於漢藏語系。由於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句法和語篇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各具特色。恩格斯曾經說過:只有把自己的母語與其他語言進行比較,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語言。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我認為,對中國學生最有幫助的事情是讓他們知道英語和漢語的區別。”(金峰、楊萍,2004)
張培基(1982)將翻譯定義為“用另壹種語言表達的思想被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蘇聯翻譯理論家巴克胡達羅夫(1985)認為,翻譯是“在保持內容即意義不變的情況下,將壹種語言的言語產物變為另壹種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因此,翻譯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語言和文化的比較和轉換。自然,對比語言學對翻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比語言學的任務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對比研究,描述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並將這種研究應用到其他相關領域。”(徐玉龍,1989)在翻譯過程中,運用英漢對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兩種語言的基本特點和差異,從而獲得理想的譯文。
郭建忠教授翻譯並發表在《上海科技翻譯》2001第2期的《中國人的家庭》是壹部佳作。由此可以看出郭教授精湛的翻譯技巧,也可以看出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作者打算以這篇文章為例,從詞匯選擇、句法差異和語篇結構三個方面來說明英漢對比分析在翻譯中的應用。
2.《中國家庭》的中譯本。
中國人的家庭
(1)對中國人來說,家庭是神聖的。因此,中國人無論到哪裏都不會忘記他們的家人。
(3)以前中國人喜歡大家庭,很多人住在壹起,有的家庭四世同堂。(4)大家庭就是小社會。(5)這個小社會,等級分明,資歷最高的人地位最高。(6)封建時代,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生活在壹起,沒有紀律是不可能的。(7)人們常說“國有法必有家規”。(8)封建社會的家規就是壹個家庭的法律。在家裏,丈夫打妻子,父親打兒子是合法的,別人無權幹涉。(9)孩子的生活,包括婚姻,都是父母主導的。(10)每壹個大家庭都有自己的祠堂,這裏供奉著這個家庭的祖先。(11)每個人都有祭祖的義務。
(12)現在不同了。(13)封建大家庭解體,小家庭為主。(14)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15)但是人對家庭的依戀依舊。“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人之常情。
中國家庭
家庭對中國人來說是神聖的。無論身在何處,中國人都非常依戀自己的家庭。
在過去,中國人更喜歡生活在大家庭裏,四代同堂。大家庭是壹個小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在封建時代,如果不對人們的行為加以約束,大多數人是不可能生活在壹起的。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封建時代,家規是家庭中的法律,在這個家庭中,丈夫支配妻子,父親支配孩子,包括他們對配偶的選擇。如果丈夫毆打妻子或父親毆打兒子,任何人都無權幹涉,因為這些行為被認為是合法的。每個家族都建立自己的祠堂,供奉祖先,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義務增加家族的威望。
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封建大家庭已經讓位於核心家庭,其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中國人壹如既往地對家人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所以,人們“懷念”是很自然和正常的
節日期間更是他們的家庭成員”。
3.《中國人的家庭》英漢翻譯對比分析。
3.1詞匯選擇
由於地域和社會環境的不同,人們的生活經歷往往不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不同。因此,有時兩種語言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相同的客觀事物或想法。詞匯是語篇的基本單位。在這個結構層面上,譯者要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的詞語,註意區分詞義的外延和獨特的文化內涵,避免根據詞典中的詞義逐字翻譯。
比如原句(3)“從前,中國人喜歡大家庭……”以及原句(13)“封建大家庭解體,以小家庭為主”。壹看到“大家庭”和“小家庭”,初學者會馬上翻譯成“大家庭”和“小家庭”。他們不知道,在英語中,相當於漢語中“大家庭”和“小家庭”的概念分別是“大家庭”“核心家庭”。朗文當代英語詞典(1995)給出了如下定義:大家庭:不僅由父母和孩子,而且由祖父母、姑姑、叔叔等組成的家庭群體。;核心家庭:僅由丈夫、妻子和孩子組成的家庭單位。大家庭壹般指有很多孩子的家庭。我有壹個大家庭要養,意思是“養很多孩子”,不是“養壹個大家庭”。核心家庭曾被翻譯為“核心家庭”。從英語的定義來說,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家庭”,所以不壹定要用“核心家庭”。因此,核心家庭也可以是大家庭。看原句(10):“每個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這裏的“大家庭”不是“大家庭”的意思。按照中國的習俗,這裏的“大家庭”是指同姓的家庭。對應的英語詞匯應該是Clan:壹大群經常同名的家族(朗文當代英語詞典(1995))。
此外,在原句(2)“因此,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裏都忘不了家人”中,譯文並不是簡單地翻譯為不能忘記,而是強烈地依戀,這更符合中國人對家庭的依戀之情。
3.2句法差異
英漢句子最大的區別是漢語句子主要是用意義的方法造的,而英語句子主要是用形式的方法造的。王力先生(1990)在《中國語法理論》壹書中提出,意合,又稱含蓄/隱蔽或零形式聯系,是指不借助語言形式,而是借助詞或句子所包含的意義的邏輯聯系來實現語篇的內部聯系。漢語很重視意合,意合是壹種意境語言。它是由神主宰的,它的結構是寬松的。多為累加分句或獨立簡單句,意義相連,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往往由句序來暗示。形合,又稱顯性,是指詞或句子借助語言形式的銜接,主要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手段。英語非常重視形合,選詞造句講究邏輯,避免松散。而是要借助連詞、關聯詞、代詞來突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形攝神。
漢語的意合和英語的形合對英漢翻譯有許多啟示。漢語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往往沒有形式上的體現,但漢語句子翻譯成英語時,句子之間往往需要有關聯詞,否則會影響意思的傳遞。相反,在英漢翻譯中,不需要翻譯文本中所有的相關單詞。過多使用關聯詞會給中文翻譯帶來困難。介詞是英語中的壹種形合手段,在英語中使用頻率很高。漢語中的許多動詞都可以用英語介詞來表達。(範宏生,1996)
看原文可以發現,這是壹篇典型的依法組織的短文。整篇文章多為簡單句,句間關聯詞少,沒有明顯的銜接手段。比如原文的第(3)句,就是由幾個簡單句組成的,真正體現了漢語“竹形”的特點。譯文將《從前》之後的幾個簡單句合二為壹,還使用了介詞in,with up to,under,使得整個句子結構讀起來非常嚴謹流暢。比如把原文的第(4)句和第(5)句作為復句處理,把“壹個大家庭就是壹個小社會”翻譯為主句,後面加上壹個由“其中”引導的定語從句定義“小社會”,加上介詞by、in,壹方面避免了重復,使譯文非常簡潔,另壹方面也符合英語“葡萄狀”的句法。句子(10)的處理與句子(4)和(5)類似,但句子(11)的翻譯符合英語的句法特點。原文中句子(13)、(14)、(15)的翻譯也值得我們註意。在翻譯中,翻譯了(13)和(14)句子的轉折關系,但稍微改變了句序。原文中的句子(13)、(14)、(15)隱含著因果關系,譯文中加入了連詞so,突出了這壹點,讓讀者看得壹清二楚。
3.3語篇結構
黃國文(1988)在《語篇分析概要》中把語篇定義為“由壹系列連續的段落或句子組成的整體語言”。可短可長,短則幾句話,長則千裏。關鍵是意義完整,連貫,自成壹體。“壹篇課文要有主題結構或者邏輯結構,句子之間要有壹定的邏輯關系。”銜接和連貫是漢語和英語的基本特征。兩者都包括指稱、省略、連接、詞匯等。指稱是指使用同壹層次的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比較詞,避免重復和冗余。詞匯手段是指同義詞和近義詞的重復,也稱同現關系,即同義詞、近義詞和下義詞的使用。然而,英語和漢語在這些銜接手段的使用上是不同的,翻譯不能照搬,要根據各自的語言習慣進行調整。
在原文的(1)和(2)句中,“中國人”和“壹家人”重復出現壹次,在譯文中也重復出現了原話。但在原文的第(3)句中,“壹家人”重復出現了壹次,譯文被當作介詞短語,壹家人只出現了壹次。原文第(4)句和第(5)句中“小社會”重復壹次,譯文則用in 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避免了原詞的重復。再比如原文中的(10)和(11)。“where”是指示代詞,用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靈活處理翻譯,更符合英語習慣。“祖先”重復了壹次,但翻譯時根據上下文把它當作了家族。可見譯文並不拘泥於原文,而是根據英語習慣適當調整,所以讀起來自然流暢。
4.結論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提倡翻譯中的“動態對等”。“動態”壹詞表明這是兩種關系的對等:壹是原文的接受者;另壹邊是譯文的接受者。同樣的信息,用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接收者不同,但效果相同(金?,1998) 。要在翻譯中實現“動態對等”,其中壹個重要條件就是對源語和譯語進行對比分析,以準確把握源語和譯語的特點和精神風貌。本文以郭建忠教授的《中國人民之家》譯本為例,從詞匯選擇、句法差異和語篇結構三個方面說明英漢對比分析在翻譯中的應用有助於獲得理想的譯文,實現"動態對等"。
參考資料:
[1]金峰,楊平。英漢對比分析與翻譯教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7。
[2]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3]巴克胡達羅夫。語言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4]徐玉龍。對比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5]郭建忠的譯本。漢英翻譯:中國人的家庭[J]。上海科技翻譯,2001,(2)。
朗文當代英語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7]範鴻生。英語形合和漢語意合對翻譯的啟示[J].福建外語,1996,1。
[8]黃國文。話語分析概述[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黃金?等效翻譯探索[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