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歌愛好者

詩歌愛好者

“黑壹點,深壹點”——論劉澄的詩

我和劉成的接觸是從微信開始的。他創辦的微信微信官方賬號螢火蟲智庫地平線詩歌雜誌和我創辦的微刊,因為經常推送壹些優秀的詩歌,得到了圈內朋友的廣泛認可,我們開始互相關註。不同的是,他的微信官方賬號比較純粹和深刻,以詩歌為主,包括個人作品集和主題選集的呈現(如《火車》《桃花》《俗世》等主題的詩集,深受作者和讀者的喜愛)。因為選稿嚴格,剪輯精美,詩人都願意把作品交給他。《我心中的歲月》有點復雜,有《詩人詩選》《邊塞詩》等欄目,也有《美學行走》《經典閱讀》《原創FM》等欄目,所以受眾群不壹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成已經是壹個非常優秀的詩歌編輯了。我甚至覺得《地平線詩歌》雜誌很多作品的編輯發行質量遠遠好於壹些穩定的紙質刊物。壹個好的詩歌平臺,首先要有充足優質的稿件,其次要有專業有特色的編輯和敢於努力有貢獻的編輯。這些背後,需要我們對詩歌事業有著超乎尋常的信念和熱愛。我知道劉成和我的平臺都是因為個人利益。壹人獨撐天下,不求名利,只求為他人做嫁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都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劉成,他是我認識的最謙遜的“詩歌愛好者”之壹。劉澄編發過很多詩人的作品,只註重質量。他堅信自己的眼光和標準,在選稿、插畫、配樂上都是壹個人在戰鬥。他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經常看到他半夜推樣張,那份辛苦只有同齡人才能理解。但劉成似乎樂在其中。他對每壹位詩人、每壹部作品都是虔誠的,把編輯作品的過程當成壹個學習和享受的過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其實,劉澄不僅僅是壹個平和、低調、謙遜的詩歌編輯,更是壹個優秀、沈默的創作者。也許壹個好的讀者往往也是壹個好的作者。劉澄寫作有些年頭了,詩歌數量不是很大。大部分都是短小精悍,語言簡潔,含義深刻。總覺得他短小精悍的作品裏有壹種感人的“痛苦”和“現實主義”,是目前很多職業詩人的作品所不及的。劉成寫的很慢,很純粹,很安靜。他的詩不是那些精致的作品,而是有情有感的生活作品。他曾經說過,寫作更多的是歌,而不是詩。換句話說,他的寫作不是為了寫作,而是為了自己的內心,為了某種信仰和感情。

劉澄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壹類詩多是描寫人與物、人與自然相遇的瞬間,其中的親情、眷戀、敬畏是隱忍而痛苦的,如《大四溝》這首詩,就是這類詩的代表作。

大寺溝

在大寺溝,我幹坐著。

壹只巖羊,竟然尾隨到了這裏。

穿過小溪

看我

世界太安靜了。我們誰也沒說話。

它正在喝水。

我分心了。

後來,它靠近了壹塊巨石。

我起身,似乎要說話。

但它閃了壹下,消失在巖畫裏。

我在原地坐下,認真地打磨著自己。

這就像打磨石頭的表面

“這個世界太安靜了。我們誰也沒說話/那是喝酒/我分心了。”這是壹句神來之筆,讓人回味無窮。這種詩不是產生於書房的幻想,而是來自於自由的行走,來自於靈魂在與巖羊和賀蘭山的突然相遇中的覺醒和頓悟,“我在原地坐下來,認真地打磨自己”,最終在對物我的相互認識中完成了自我的觀察和提升。

我知道劉成是個戶外愛好者,經常在周末收拾行囊,消失在茫茫荒涼的賀蘭山中。愛好變成習慣,習慣內化為信念。劉澄對賀蘭山的崇敬和熱愛,賀蘭山給予他的啟迪和滋養,可能是別人無法想象的。像這樣的詩句,在掛馬溝、冰溝、迷道、黑滾喇叭口裏都有體現。雖然他們可能面對不同的場景,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壹樣純潔和真誠的。法國哲學家巴什拉說:“詩人在存在的門檻上說話。”在劈裏啪啦的邂逅中,劉成活在了“存在的門檻”,實現了自己的詩意言說。

劉澄的第二類詩是旅者回望故土、懷鄉的作品,其中蘊含著無盡的鄉愁。這些詩深情而陰郁。卡夫卡曾說:“我們生活在壹個邪惡的時代,現在沒有壹樣東西是名副其實的。比如,人們已經把根從土地上連根拔起,但人們卻在談論自己的家鄉。”面對這樣壹個“邪惡的時代”,在家鄉滿目瘡痍、百姓被連根拔起的時候,劉澄依然用詩歌表達了自己的悲傷與痛苦、留戀與悲憫。“大地蒼老無精打采/我坐在它對面/偷偷哭泣”(《大地》)。作為“異鄉隱士”,詩人“壹次次誤入歧途/壹次次月下敲門”(《求》)。在現代化的糾結和撕裂中,遠離故土的人往往會遇到壹個兩難的境地:壹邊是城市文明的異化和疏離,壹邊是農業文明的碎片化和遙遠的死亡,他越來越難以適應。對親人的懷念與追憶,對故鄉的守望與回顧,最終構築成壹座堅實而悲涼的精神花園。無論是懷著父親的心,還是懷著母親的心,無論是“醉如後灘壹灘泥”(後灘),還是“越來越靠近牛營村的牛”(牛營村),詩人都放不下自己濃厚的鄉土情結。

大灣

父親追車河。

我追趕我的父親。

我追不上,就很小心地喊了壹聲“大”。

於是河水停了。

我看到父親,慢慢轉過身來。

眼前陰雲密布,灣道縱橫。

在我看來,《大碗》是劉成迄今為止寫得最好的壹首詩。它短小幹凈,隱忍深情,像壹幅超現實的畫卷,卻隱藏著不可言說的情感漩渦。“追齊河”的父親,似乎在追自己的生存和命運;而“追爸爸”的我,承受了雙重痛苦。淇河的水就像壹個無法挽回的時間和生命。當我趕不上父親,喊“大”的時候,“河水停了”,父母與子女之間血濃於水的愛瞬間被調和釋放。這種詩,我想,就是哲學家阿甘本所說的“真正的詩”,它有這樣的特點:“壹方面,在詩結束的那壹刻,哲學和思想開始了;另壹方面,通過陷入沈默和其他詩歌裝置,哲學和思想可以被吸收,詩歌可以重新開始。”

劉澄的第三類詩歌關註現實,以低於塵埃、充滿悲憫的姿態將目光投向人間。在《冰箱》壹詩中,把冰箱裏睜大眼睛、清醒著的魚描寫成“情感零”,“沒有呼救,也沒有/壹滴眼淚”,可見對人性追問的深度。

電冰箱

打開冰箱。壹條魚,在清晨

睜大妳的眼睛

經過漫長的壹夜

它已經醒了。

沒有呼救,沒有

壹滴眼淚

《燕窩》、《寒蟬》、《螺紋》、《雕塑》、《反芻》等作品,都涉及到了筆下的底層人群(如占居者、乞丐、農民工等。)和生活的殘酷現實,並用銳利的筆刺破生活表象後的現實。比如《寒蟬》這首詩裏,把街上赤身裸體的乞丐比作壹只寒蟬,而把他的老母親比作另壹只寒蟬,“深秋早市門口低跪/不斷磕頭,不斷呻吟”。詩的最後,“詩”被無孔不入的“寒意”驅散,“天冷了,類似的圍觀者越來越少了。”他們不懂詩歌/只知道寒冷。“這種內省式的批判包含著深深的痛苦,直指每壹個冷漠無情的看客。

當然,以上三種詩並不足以概括劉澄的全部作品,但大致可以說明他的壹些創作特點。詩人斯奈德曾說:“每壹首詩都產生於壹個充滿活力和舞蹈的思想領域,它本身就包含著壹顆內在的種子。詩人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讓這顆種子成長,為自己說話。”《黑,再深壹點》是劉澄的詩,可以理解為劉澄的詩歌藝術日趨成熟和完善。不管怎樣,我希望劉成的詩能像斯奈德說的那樣,成為“成長為自己說話”的種子。

最後,我想以劉澄《白塔下》中的兩首詩來結尾,因為這兩首詩很好地詮釋了劉澄的人格追求和詩學主張:

在山頂,與風有關的東西

還有很多。例如,這座石頭山-

它們更像是風的話語。

鋒利,堅硬,粗糙

在碰撞和慘烈中

壹遍又壹遍地雕刻風景

有時候,我希望我能

這就是巖石:

受風的啟發

壹遍又壹遍的讀白塔,讀空。

本文是寧夏高校科研項目2018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NGY201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