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其實“龍舟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娛樂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娛樂的節目。
後來,各地的人們除了紀念屈原,還賦予了賽龍舟不同的含義。
江浙壹帶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本土出生的現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意義重大。夜龍船上,燈火裝飾,穿梭往來,場面動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舉行“龍舟節”,慶祝插秧成功,並祝願豐收。雲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對劃龍舟有不同的傳說。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臨江、湖海的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臺灣省開始舉辦龍舟賽。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舉行賽跑。
此外,龍舟賽艇首次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周邊國家。從65438年到0980年,龍舟賽被列入我國的全民體育競賽項目,每年都舉辦“屈原杯”龍舟賽。1991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首屆國際龍舟節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嶽陽舉行。賽前舉行“龍頭節”,既保留了傳統儀式,又註入了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擡進曲子廟,運動員將龍頭“塗紅”(系紅絲帶)後,祭司宣讀祭祀儀式,並“點亮”龍頭(即點亮)。然後,所有參加龍舟節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龍頭擡到古洛河邊,趕去賽龍舟。60多萬人參加了競賽、博覽會和晚會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從那以後,湖南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龍舟比賽將會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據周人所寫的《嶽陽風土誌》記載:“習慣用樹葉把小米包起來,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壹個是粽子,壹個是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蜜餞餃子”,也就是水果進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裴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除瘟疫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可愛。
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草入藥,艾草有補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作用。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
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
可見古人插艾葉、菖蒲是有壹定防病效果的。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是我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有的習俗。
和構成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時候家家都包好了粽子,準備當天吃飽。還有壹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初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糖,龍舟歡歡喜喜下水。”怎麽樣?這首兒歌聽起來不錯。
這是端午節奶奶教我的歌謠。我記得我父親經常給我講他的童年。在他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來說是壹個充滿好奇和期待的節日: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壹個粽子被剝開,滿屋飄香。大家聚在壹起,小孩子纏著大人講著耳熟能詳卻又樂此不疲的故事:兩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農歷五月初五,有壹位愛國詩人,憂國憂民。漁夫劃著船,四處尋找他們心愛的屈原。為了防止水中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他們把糯米用芳香的竹葉包裹起來,扔進了河裏...每當故事講到這壹步,大人們總會指著天空說:“妳看,天上最亮的星星是屈原做的。”孩子們會仰望深邃的天空,尋找最亮的星星。
我們九江過端午節的方式是:壹大早,大家先買艾葉、菖蒲掛在門口,然後貼紅紙。我奶奶也會包粽子,粽子是用豆子、栗子和豬肉做的。味道好極了!
我心目中的端午節
我出生在離成都只有80多公裏的壹個小村莊。我在山區長大。在我的印象裏,我們那裏端午節壹定要喝雄黃酒(第壹年中藥雄黃泡在酒瓶裏,第二年端午節可以用),小孩子要在額頭上抹點雄黃酒。同時,當天中午要在家煮鴨蛋。記得小時候我們每年都要吃兩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很少有機會吃雞蛋。那時候我很喜歡這個節日,因為我不僅可以吃鴨蛋,還可以吃粽子。雖然我從小沒見過我媽包粽子,但我和我姐也沒少吃過。每年,我們都吃我奶奶送的。
記得我家剛蓋完房子的那壹年,因為家裏所有的積蓄都用光了,還欠了很多債,父母只好從攢錢開始。那壹年,老婆也去姨媽家度假,我肯定吃不下。結果鄰居阿姨特意給我們兄妹送了幾張。從此,我對粽子和鴨蛋百吃不厭。即使是現在,我也喜歡吃這兩種食物。條件好的時候,。我有能力買我喜歡吃的東西。也就是去年,我壹個蘇州的朋友結婚了,第壹次去她家真正的看粽子,因為他們結婚的時候在那裏有個吃粽子的習慣。
還有壹次,是在我生日那天,我壹個人在外地學習。那天真的很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買了壹些粽子和鴨蛋,同時邀請同學壹起吃。他們還嘲笑我,說過這樣生日的人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還說我小氣,沒請他們吃大餐。今天是我的生日,但是我不能吃粽子,雖然好吃的太多了。
從農歷正月初壹到初三,古代叫“鞋”和“大年初壹”,現在叫春節。福州人稱之為“做年”,是壹年中最隆重、最長的節日。黎明時分,家家戶戶開門、燒香、放炮迎接新年。這個節日傳統中有很多禁忌。說第壹句話,做第壹件事的時候,要註意好氣色,以盼壹年平安。新年伊始,大家第壹句話要說“恭喜發財”、“發財”、“平安”等吉祥話,對方也會用相應的好話回應。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水,不砍柴,不洗衣服,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當全家起床時,他們穿上新衣服或最好的衣服。早餐,有的吃得太平(面條、雞肉、鴨蛋)以祝平安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糕)祝妳年年高升;有些老人是素食者,為家人的平安祈禱壹年。初中開學第壹天,學長要給長輩拜年,長輩會給他們壓歲錢或者糖果橘子。
在第壹天,人們可以走親訪友,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互相慶祝新年。正如阿清詩人吳繼雲在《復州歲時支竹詞》中所言:“宗室新裝,領先他人,禮謙喜樂;路上遇到* * *了,發財拜年。”這是古代福州新鄭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家庭,會捧著春酒,邀請女兒、女婿、孫輩回娘家,設宴團聚。水上船夫(?女人們,穿著紅花藍衫藍褲,藍底布鞋,壹齊上岸,挨家挨戶,用福州話唱詩:“大娘們都過年,堂前掛紅傘燈;好嗎?我好不好意思把奴才送到金板企業門口(意思是站著)。”“舊年已過,新年已過,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無事。送奴隸?過了門。”這叫“乞討?詩”,這是壹句新年問候詞。新年祝福是什麽?以示好運。春節期間,福州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政領導在節日前或節日期間用禮物向烈士家屬、離休幹部和老勞模拜年。各相關部門組織春節遊園、各界聯歡、文藝晚會等活動。那些迷信的舊習俗逐漸消失了。20世紀90年代初,大多數家庭都安裝了電話,親戚朋友用電話相互拜年,從而減少了節假日期間的交通擁堵。
第四天淩晨,家家戶戶燒香“接神”迎接竈王爺回來看東西。各行各業放假,放鞭炮,開店,辦廠,辦公。90年代後調整了學習時間,現在是工作第八天。壹些服務行業在春節期間仍然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