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古人養寵物嗎?妳保留了什麽?

古人養寵物嗎?妳保留了什麽?

在日益孤獨的現代社會,寵物成了很多人的親密伴侶。其實不只是現代人,古代人也養寵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談談古代常見的寵物。

陪伴古人的第壹個寵物是忠誠的“汪星人”——狗。狗的祖先是狼,是最早馴化的動物之壹,距今已有數萬年。研究表明,中國南方是最早馴化狗的地方。狗從中國來到全世界,所以可以說中國是狗的“故鄉”。先秦時期,狗、馬、牛、羊、雞、豬合稱為六畜,還有專門負責養狗的官員,稱為“狗民”,意為“狗官”。

但中國最初養狗的目的不是為了當寵物,而是為了打獵和吃肉。漢初名將樊噲,出身屠狗世家。可見中國人直到漢初還保留著吃狗肉的習慣。到了唐宋時期,養寵物狗成為壹種時尚,狗也成功搶鏡於唐代名畫。

△寵物貓(出自周文舉《貴婦》)

△寵物狗(來自《花娘子圖》)

慈禧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狗人士。她在宮裏設了狗窩,養了很多北京大巴,還被四個太監伺候著。這些狗吃牛肉和鹿肉,喝雞鴨魚湯。慈禧愛狗勝過愛侶。俗話說“慈禧的小京巴,大姐的小看護狗,說人不是人,狗不是狗。”

貓在古代也是作為寵物飼養的,但其馴化歷史比狗要短得多。壹般認為埃及人在三四千年前就開始馴養貓了。貓最初在埃及被視為神。在中國古代,貓的地位也很高,甚至在祭祀的時候,也是主角之壹。據《禮記》記載,皇帝每年臘月的儀式中有壹個“迎貓”環節。貓之所以被如此看重,可能是因為它們的眼睛神秘而迷離,被認為能夠與上帝交流。此外,貓會捉老鼠,“迎貓”也有祈求殺死老鼠的意思。在莊嚴的祭天儀式中,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貓人”,畫面讓妳心曠神怡。

宋代文人愛養貓,陸遊在詩中稱貓為“浣熊”。現在的學者似乎更喜歡貓,也許是因為貓比狗更安靜。宋代的貓也登上了政治舞臺,上演了“貍貓換太子”的事件。明朝嘉靖皇帝是有名的貓奴。他的寵物貓死了,就請大臣寫了奏章,葬在景山北,名為“吉隆墓”,立碑祭祀。雖然人類很愛貓,但貓對人類總是很冷淡。有人說貓善變,忘恩負義,以至於人類在它們面前更像奴隸,所以人是“貓奴”。其實這和貓的半馴化有關。狗是完全馴化的,所以和人更親近。然而,通過對比野貓和家貓的基因組,研究人員發現家貓仍處於“半馴化”狀態。與其說是人類馴化了貓,不如說是貓選擇了和人類生活在壹起並馴化了它們。

除了貓和狗,古人還馴化了其他寵物。舉個例子,養壹只鶴,在壹個養花女士的畫面裏,當壹個女士在逗壹只小狗的時候,旁邊還站著壹只鶴。鶴在古代象征吉祥長壽,所以深受古人喜愛,成為寵物。

還有壹種長壽動物古人也愛養,那就是烏龜。古人養龜歷史悠久。《論語·公冶長》中說,魯貴族見龜壽,視之為神物,為其建造豪華住宅。龜在古代壹直是吉祥的象征,甚至人們在取名時也用“龜”字。比如,唐代詩人杜甫有壹個好朋友叫李龜年,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杜甫的《遇李龜年下河》。如今龜的地位壹落千丈,帶有貶義色彩,出現了縮龜、龜公等說法。

古代養龜的另壹個作用是檢測水質。據說古人挖了壹口井之後,經常會在井裏放壹只烏龜。如果烏龜是活的,說明水質是安全的;如果烏龜死了,說明水有問題,甚至可能有人下毒。所以龜在古代不僅是寵物,還是水質檢測員。據報道,在Tik Tok,壹只海龜會被壹口老井困住。我看了看,質疑,井裏的烏龜是哪裏來的?後來看到古人養龜的原因,才恍然大悟。也許那個人抓的烏龜是他的祖先,或者是他的後代放進去的“水質檢查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