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前報紙副刊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壹,全民個體真實體驗文字,真實反映當下生活。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藝逐漸從集體話語和為主流政治服務,從個人失語的缺失轉向個體意識的覺醒和社會對個體心態、經驗和思潮的關註。小人物的經歷和生活,普通人的日常瑣事,社會變遷和城鄉背景下的個人生活體驗詞成為主流。
現在的副刊體現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展現群眾真實體驗的特點。寫作不再是職業作家、專業作家的專利,越來越成為全民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只要用詞合理,真實可信,壹個文本就反映了個人對社會變化和生活的思考和體驗,反映了時代發展與現實的矛盾。也許不是文藝,但可能會成為報紙副刊的選擇。
以商報副刊廣州南方都市報《城市筆記》為例。這個副刊的體裁是散文和故事,多以第壹人稱。作者多為草根、普通人、業余作者。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真實地反映了時代賦予個人的烙印,是新詞與當下生活真相的對比。
再比如《上海晚報》的副刊,作品以雜文為主,多為描述個人日常生活和經歷。
目前,在報紙副刊的文學體裁中,以“我”為主的散文隨筆占據主流地位,以“我”為出場的筆記、故事體裁日益繁榮。而純粹的第三人稱小說,卻被文學中過於哲學化的詩歌邊緣化了。這在壹定程度上說明了副刊對個體經歷和個體裏程變化的重視。從世界文學的趨勢來看,在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物質化和異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學也更加關註個體,更加註重個體心靈和個體經驗的表達。走向內心,探索內心世界,針對普通人,也是當下西方文學的潮流。英雄主義,高大全筆下的人物,以及簡單的政治標簽和說教已經越來越淡化。
副刊是中國報紙的壹大特色。《中國報》副刊起源於清末,最初稱為“副張”或“附張”。1897 165438+10月24日,由英國商人紫林洋行創辦的《紫林上海報》出版了壹份休閑報紙,隨報附送。這是最早的補充。早期報紙副刊的內容,主要是老派的詩歌、小說、筆記等。,多為“閑言閑語”,與報紙整體內容沒有直接聯系。辛亥革命前後,資產階級革命派利用報紙進行革命宣傳,並開始註意副刊與新聞版宣傳報道的搭配。五四前後,出現了倡導新文化、傳播新思想的副刊,如《晨報副刊》(見《晨報》)、《民國日報副刊》(上海)、《時事新聞副刊》、《北京日報副刊》(見《北京日報》)等。1919年5月5日至165438年6月+10月11日,在早報副刊上發表了馬克思研究的專欄,發表了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的最早譯本。從那時起,副刊就成了整個報紙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報紙副刊是新聞,這是副刊與其他專刊文藝作品或理論文章的主要區別。副刊發表的作品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有的副刊直接配合新聞報道。
報紙副刊是中國進步和革命文化人物傳播新思想的陣地。李大釗、陳獨秀、魯迅、郭沫若等都曾是副刊的著名撰稿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壹些政治傾向保守的報紙聘請進步文化人士和名人擔任副刊主編,擴大影響,增加發行量,開辟了表達無產階級革命觀點、宣傳社會主義理想的副刊,出現了壹報兩策的特殊現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報紙繼承了辦副刊的優良傳統,都創辦了各種能顯示自己特色的副刊。作為報紙的壹個組成部分,副刊受制於每份報紙的編輯政策。
中國的報紙副刊有很多種形式。常見的有:1綜合副刊,以文學作品為主,同時發布文學評論、科學小品、資料性文章;②專題或專業副刊,出版專門稿件,或針對某些讀者群,如國際副刊、婦女與家庭副刊;理論和學術副刊,如歷史、文學評論、經濟和管理副刊等。
另外,在英文部分,沒有能完全解釋中文意思的“補充”,相互接近的詞是補充和特征。在外國報紙中,英國《泰晤士報》是最接近中國的“副刊”,其余多為書評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