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的鳴叫聲能傳到很遠的地方,是因為蟬生活在高大的樹上,而不是靠秋風來傳播。
第壹句“垂下飲清露”,描述的是蟬垂下觸角,吮吸清露的情形。這句話表面上講的是蟬的形態和食性,實際上處處蘊含著隱喻。
“當義”寓意著官職地位,因為在古代,“官營”常被用來指妳的官職。在壹般人看來,這種達官貴人的地位與“清”是矛盾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但在詩人的筆下,它們卻統壹在“垂首飲清露”的形象中
這種“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了三四句話中的“清”而不用“貴”作反伏筆,筆法相當巧妙。
第二句,“蟬鳴遠播”。古有鳳凰非梧桐樹之說。這裏稀疏的樹中間傳來蟬鳴,說是人品高尚。懸鈴木是壹種高大的樹,有“疏”字,枝幹高大清晰,與最後壹句“秋風”相對應
《行雲流水》,蟬鳴般的長音,悅耳動聽。“流”字形容蟬鳴如泉湧,連綿不絕,寧靜清新。用“出”字,把蟬音傳播的意思形象化,仿佛讓人感受到蟬音的響度和力度。
雖然這句話只是用聲音寫出來的,但讀者可以想象到清華個性化蟬的高標準和優雅的韻腳。有了這種對蟬鳴遠傳的生動描述,三四句的發揮就有了根。
“聲高不被秋風吹”是整篇文章的點睛之筆,是在前兩句基礎上的詩意探討。蟬傳播到四面八方。壹般人往往認為是秋風傳來的,詩人卻有不同的理解。他否認這壹點,並強調,正是因為它的“高位置”,他才能達到很遠。
這種獨特的感覺包含了壹個道理: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壹些外界的幫助(比如權力和地位,有權有勢的人的幫助等等。),而且他們能把自己的名聲傳得很遠很遠,就像三國魏在《典論·文》裏說的,“他們不偽造好歷史的話,也不靠飛的氣勢,但他們的名聲是自傳性的。”
這裏強調的是人格的美和力量。兩句中的“己”字和“非”字相互呼應,表達了對人內在品格的熱烈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華貴的風度。
唐太宗曾多次稱贊虞世南的“五絕”(德、忠、博學、文風、文筆),詩人個性化的“蟬”或許也有其深意。
這首詩立意巧妙,借蟬言誌,既歌頌了蟬的高情操和魅力,又掩飾了其奢華的身份,把贊美寄托在高貴的品質上。全詩風格清華,筆墨集中,觀點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