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賞析

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賞析

贊賞:

這首詩有其巧妙的意境。詩人壹掃前人“悲秋”的老調,從描寫秋景入手,通過景物抒發情感,意在渲染壹種極其寧靜的氛圍,以此來烘托人的不安定的內心世界,有“靜處聽雷”的傾向,從而起到深化全詩主題的作用。

詩人在詳細描述了秋景之後,轉頭深情地問:“團伯娃,團伯娃,妳真的這麽安靜嗎?”"誰的心是深的——沒有奔騰咆哮的人群!"“誰的動脈——沒有熱血在流!”

充分表達了大自然寧靜表象下隱藏在人們內心的激烈鬥爭,生活在幹校的革命文藝戰士對江青壹夥的反抗。

然後,詩人通過壹系列的排比句,直抒胸臆,歌頌了軍人特有的品格、誌氣、勇氣和愛心,充分表達了無產階級軍人的革命情懷,表達了億萬人民對“四人幫”無比的憤慨。這些警句既是詩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寫照,也是所有無產階級戰士革命品質的藝術總結。

最後壹節運用象征手法,預言江青秋天必然垮臺,革命人民必然勝利,深刻含蓄,令人回味。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詩中的壹些詞語和表達在今天可能並不恰當,但顯然屬於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

“長句體”是郭小川在詩歌藝術形式上的獨特創造。詩人在20世紀60年代初創作《神韻》和《蔗林綠張莎》時就開始使用這種詩體,之後又與其他詩體交替使用。秋歌寫於1975的兩首詩將這種詩風推向了成熟的位置。

詩人借鑒中國古代楚辭、漢賦,采用鋪陳舊比舊的長句風格,似乎有點“散文詩”的味道。其實它有自己的規律:短句長,幾個短句組合成壹個長句,更加工整對稱,同時講究押韻,既便於表達詩人激烈的戰鬥豪情,又能形成更加工整押韻的詩風。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受毛主席7月25日關於電影《創業》的重要指示啟發,郭小川同誌以詩的形式寫給壹位同誌的信,1975。寫它是為了表達天津市靜海縣團泊窪文化部五七幹校廣大文藝戰士振奮的心情,以及對“四人幫”幹擾破壞毛主席革命文藝路線的罪惡行徑的強烈反感。

作者簡介

郭小川(1965438+2009年9月2日—1976 65438+10月18),原名郭恩達,河北省豐寧縣鳳山鎮(原熱河省)人。他是中國文壇上壹位才華橫溢的詩人。1933年,侵華日軍占領熱河,他隨家人逃到北平。十幾歲的他“過早地和我們的祖國在壹起時,背負著巨大的憂慮”(《困難進軍》)。

“壹二·九”運動後,他積極參加學生抗日救國運動。他是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先鋒隊——文學青年聯合會的積極成員,並開始以詩歌為武器參與民族解放鬥爭。此外,他還是壹名音樂藝術家。著有《平原老人》、《進入激烈鬥爭》、《鵬程萬裏》、《昆侖旅》等。

百度百科-團泊窪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