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本詩歌通感的書
通感是壹種連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修辭手段。這首《聽隔壁吹笙》在“通感”的運用上頗有特色。第壹句“鳳凰吹如彩霞之聲”,似乎就是以此為依據,說聲曲仿佛從天而降,極其引人入勝。把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印象,會給讀者更生動具體的感受。它沒有說彩霞之類的東西,但它說它來自彩霞;不是對音樂的描述,而是對演奏音樂的想象環境,間接襯托出笙音樂的明亮和清新。“墻外不知是誰家”,笙樂雖與天籟相似,但必然對其實際來源產生懷疑。詩人在自家院子裏聽“隔壁”傳來的笙樂時說“墻外”。這種懸音不僅進壹步誇大了笙美妙而富有煽動性的聲音,而且表現了聽者“尋聲而竊問”的專註情態,間接表現了樂曲的吸引力。於是,詩人動了心,問“誰是吹牛大王?”然後他起身循著聲音壹探究竟。但是,“門被鎖上了,沒地方找”,墻是跨不過去的。不禁讓人感覺到“天地”,有了更強烈的憧憬,激發出更美好的幻想。“我懷疑有千萬株桃花。”以花為意象來描述音樂,還是基於音樂播放的環境。與前面的“每壹朵彩霞”遙相呼應,這裏的“桃花”是天上的桃花,也是太後的桃花。燃燒它的輝煌,有千萬棵樹,這是壹個非常復雜和華麗的場景。意思是說,美妙的,非人的音樂,適合這樣美妙的,非人的精神境界。同時象征著那聲明亮、溫暖、歡快的聲音。“疑”字讓形象感覺空靈但又不太真實。這首詩三句緊扣兩句,四句緊扣三句回應第壹句,作文隨著進度循環流走(從《每壹朵彩霞》到《壹朵桃花裏的千樹萬花》)。它用視覺形象書寫聽覺感受,錯綜復雜地運用五官,避免正面描述音樂本身,只在演奏環境上制造“有壹個不是人的世界”的幻想,從而間接而有力地展現笙音樂之美。在通感的應用上是獨壹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