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今天,如何保持古詩詞“童子功”人民日報

今天,如何保持古詩詞“童子功”人民日報

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之美、事物之美、文化之美,讓自己在真實的土地上詩意地生活。

熱愛沒有功利、發自內心的古詩詞,享受它們帶給心靈的熏陶和感悟。這才是“古詩詞的正確打開方式”。

功利化的目標不利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認知。給予充分的自由和空間,給予耐心的引導,讓學生從小感受古詩詞的意境是關鍵。

春節期間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塵埃落定。古詩詞教育的話題不應該是曇花壹現,而應該是壹哄而散。

有人說詩詞大會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有人說它不僅僅是壹場演出,它改變不了優秀傳統文化衰落的現實。更需要關註的是,節目播出後,各種古詩詞培訓班如雨後春筍,很多家長都渴望把孩子培養成下壹個吳亦舒、陳更。

中國詩歌大會冠軍吳亦舒

古詩詞教育的有用與無用

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獲得冠軍的上海復旦附中女生吳亦舒吸引了最多的話題。這位“00後”少女的古典氣質、敏捷的反應、從容的心態,讓很多粉絲驚呼她“滿足了所有對古代才女的幻想”。

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孟漫評價說:“詩歌的真善美滲透到了她的內心。吳亦舒的謙虛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她內心的詩意。她平靜而詩意地站在那裏,這就是所謂的‘腹中之詩’。”

的確,如果說吳亦舒與大多數同齡人不同的話,那就是:別人的書架上全是數理習題,她還有壹首詩;別人崇拜當代富豪明星,她稱陸遊為“男神”。

不僅僅是吳亦舒,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出現了很多“00後”的上海姑娘,她們都是學霸,也有氣質優雅、態度從容的漂亮姑娘。上海中學高二學生姜聞頁被問及為什麽在高考即將到來之際來參加節目錄制。他回答說,他喜歡詩歌,有“學習的余力”。而她的高考誌願居然是和古詩詞不搭的金融專業。文來中學初三女生侯友文,只有13歲。她是從百人團隊中進入挑戰的最年輕的選手-評論老師所說的,“這只是我生命中的壹段時間”。雖然她很年輕,但她仍然表現出色。

大量的古典詩詞的背誦和積累,陶冶了他們壹定的* * *氣質,也培養了他們的價值觀、審美方法和表達方式。即使在賽場上,他們也沒有通常的競技精神,少年精神,敏感,緊張。大部分參賽者,每天讀詩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壹部分。“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之美、事物之美、文化之美,讓他們在真實的土地上詩意地生活。”

對此,有學者評價說,並不是因為古詩詞能給優秀學生的評定帶來方便,或者贏得競賽的榮譽,炫耀智慧和成功,而只是像發自內心的古詩詞壹樣沒有功利,享受它們給心靈帶來的熏陶和感悟。這就是玩家和“正確的打開方式”古詩詞的相似之處。

正如孟漫所說,對於這個節目的大部分參賽者來說,“重要的不是詩的量,而是對詩的熱愛,不是為了背詩來參加這個比賽,而是為了欣賞詩。”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珊也說,“中華民族是壹個詩的民族,中國人對詩歌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而這種文化情結是當下最珍惜的。”

尋找古詩詞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意見,宣布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以中小學課堂和教科書為重點。實現目標的時間節點定在2025年。

實現目標顯然不容易。有學者分析,中國詩詞大會這個原本是婦孺皆知的名詩名句的百人團,會出現大量錯誤答案。這說明中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古詩詞教育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如何改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韋嘉表示,學校是古詩詞教育不可或缺的主渠道。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吳亦舒所在的復旦附中,傳統文化教育已經蔚然成風。她隨便背的《七月詩經》,就開在學校編的《中國古詩閱讀》第壹冊裏。全校學生都要學習《論語》、《中國古代文學觀》、《百家爭鳴文選》,每天早上讀古詩。

作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上海近年來大力投入傳統文化教育,構建了以“教材”、“課堂”、“課外”、“團隊建設”、“評價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六進”長效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上海版語文教材增加了詩歌等傳統文化的比重。相對於國家版教材,詩詞文章更多,比如四至六年級文言文占總課文的20%左右,七至九年級基礎課和高中占40%。

當然,上海的成功經驗最值得借鑒的不是對詩詞散文的要求,而是教學理念。

“家長經常質疑,為什麽學生花那麽多時間寫高考只占6分的古詩詞?”復旦附中語文教研部部長黃榮華老師坦言,“正是這種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產出、最高的分數的功利思想,讓中小學語文教育走入了歧途,讓很多學生失去了感受古詩意境的能力和閱讀的興趣。”

北大附中語文老師孫也認為,“功利性的目標不利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認知。給予充分的自由和空間,給予耐心的引導,讓學生從小感受古詩詞的意境是關鍵。"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倪說:“走近古詩詞,還有壹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深入了解詩詞背後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感受古詩詞的美和意境,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魅力。”

傳播生活背景,尋找文化認同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讓很多家長決定把孩子培養成下壹個吳亦舒、陳更多,要求孩子多背古詩詞,多參加社會上舉辦的各種古詩詞培訓班。

對此,專家們雖然高興,但更多的是擔心。在他們看來,孩子學習古詩詞重在培養語感,培養氣質,講究形式多樣。他們決不能過早學習,死記硬背,更不能跟風盲目增加負擔。

韋嘉提醒家長,學習古詩不是越早越好,讓孩子提前背詩也不符合腦科學的發展規律。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壹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詞教育的特點。

“真正喜歡古詩詞的可能只占學生的30%,真正脫穎而出的只占粉絲的30%。”韋嘉說,在中小學,古詩文的教育從學生的興趣和習慣入手,不是讓孩子簡單背誦,而是在與古人的對話中提高審美境界,尋求文化認同。在古詩詞的積累過程中,教學形式和評價要多樣化,切忌盲目早學、搶學、死記硬背,把訓練過程變成應試技術。節目中選手的表現可圈可點不是因為成績,而是因為他們在傳統文化熏陶下的良好品質。

有學者指出:練過壹千首歌就知道聲音,看過壹千把劍就知道樂器。從興趣出發,著眼於誌向的培養,以健全人格的培養為目標,既不能隨意提高要求,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又要註重培養學生的人格特長,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讓有興趣的孩子做更長的“長板”。

在孫看來,在不同的階段,學生應該接受不同的古詩詞教育。“這應該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培養他們的高雅氣質。在中學階段,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通過開設不同層次的詩歌選修課,逐步提高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教育的過程應該是科學的。”

記者在實地采訪中看到,如今,全國各地不少中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育中,都註重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抓住重點意象,而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則采用畫“詩畫”、角色扮演、講故事等方式來增強學習興趣。語文課堂上除了書籍的鈴聲,在很多中小學,還能聽到學生在每節課兩分鐘的預習鈴時間裏,讀古詩詞,聲在耳,語在心間,在閱讀中感受優美的意境,品味內在的趣味,陶冶自己的品德和氣質。

“傳統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教育,讓古詩文教育真正內化於心,才能真正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李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