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
節奏(拼音:yùnlǜ).指詩歌中的平仄格局和押韻規則。延伸到聲音的節奏規律。《舊唐元稹傳》:“思之深,言之近,律動新,無是非之別,而風格無量。”
葉聖陶《遊三湖》:“聽湖波拍岸,頗單調,卻有韻律。”指某些物體運動的均勻節奏。葉聖陶《倪煥之》十五:“她的肩膀在有節奏地擺動。”
詩歌創作要重視藝術性和幾個方面,其中之壹就是“節奏”,要註意詞語的搭配和音調的和諧。在這些方面,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論述,如詩詞曲賦。
知識擴展:
說到詩歌的節奏,壹般包括三個方面:壹、平仄最早是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提出的,盛唐以後在格律詩中廣泛使用,主要是講究平仄之間的協調。二是對偶,在韻文中,尤其是格律詩中。
對偶很嚴格。壹般詩歌都有句對,賦和八股文也有很多句對和段對。三是押韻,指押韻的詞有規律地出現在適當的地方(通常是停頓的地方)。這三個方面都來源於漢語語音的特點,即單音節語素占優勢,有聲調。
寫詩,尤其是格律詩時,排比、對偶性、押韻的運用好而自然,能增強樂感,呈現節奏之美;用的不好,用的過度,會給人壹種吃力不討好的感覺,甚至以文傷義。六朝至初唐的駢文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這是每個詩歌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散文語言中,押韻很少,但也不是沒有。用韻常用(包括賦、詩、詞、歌等。),而韻就是押韻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