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03生和死何偉——西方生死觀的考察

03生和死何偉——西方生死觀的考察

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西方哲學中的這個生死問題分為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死亡是壹個驚喜。

西方的祖先用驚異的目光面對這個世界的壹切。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是怎麽形成的?這是為什麽形成的?死亡是什麽,人為什麽會死?在這種背景下,更有可能只是壹個驚喜。

第二階段是渴望死亡的階段。

中世紀死亡哲學的壹種表現,為什麽中世紀會有對死亡的渴望?

這與中世紀哲學發展的背景有關。這時候我們知道,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也就是說,哲學完全為神學服務。

為什麽?

在這樣的背景下,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都是在宗教背景下誕生的哲學家。他們認為死亡不是人類的壹個歸宿,而是人類上天堂的壹種方式,所以他們強調死亡是壹種更好更永恒的狀態。

如果那是真的,我希望我能早點去天堂。所以我們說這個階段有死亡的欲望,這是壹種非常強大的意識形態。

到了第三階段,對死亡的蔑視,甚至不再思考死亡,更多的是壹種逃避。

人們從宗教的迷霧中醒來,開始有了壹些理性的思考,不再思考死亡。

所以我們進入了壹個現代西方哲學對死亡的冷漠,壹個從正面對死亡的渴望,壹個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覺醒,所以我們就不談死亡了。

第四階段,冷靜理性思考,勇敢面對。

自從現代西方死亡哲學開始,人們開始非常冷靜和理性地思考。死亡是什麽?死亡意味著什麽?

因此,本文也沿著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從這四個角度來探討西方哲學中的生死觀。

古希臘羅馬階段,壹般來說,這個時候對死亡的理解是怎樣的?

用自然的眼光去看。也就是說,從自然的角度,從死亡的本質來看,這個時候人們也會考慮這樣的問題,比如人是否有靈魂,人死後靈魂是否消滅,是否有來生,生命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當然,從自然的角度思考這些終極問題,幾乎是原始人最自然的思維方式。

第壹個是赫拉克利特。這位哲學家是古希臘非常重要的哲學家,列寧對他評價很高。因為他是唯物主義的鼻祖,他首先提出了自然辯證法的思想。赫拉克利特是古代辯證法的創始人。

赫拉克利特的生死觀是通過物質的生與死來解決的。他摒棄了用非自然的、超自然的原因來解釋人的死亡,堅持從人的物質屬性來解釋死亡。他認為死亡並不神秘。從自然的角度看自然,其實和老莊的思想差不多,只是他對生死的態度很辯證。

赫拉克利特從自然變化的角度理解生與死。它有壹個循環理論,他認為生與死是壹個自然循環。這個觀點其實是壹個非常簡單科學的觀點,也是大多數唯物主義者所持有的觀點。

後來,蘇格拉底出現了。他是西方第壹個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評價人生價值的人。

蘇格拉底的觀點類似於中國的孔子和儒家。蘇格拉底將生與死的問題與真善美聯系起來。

蘇格拉底是西方最偉大、最高尚的智者。他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壹條充滿理性、真理乃至整個世界的光明大道。

這是從自然的角度理解死亡的第壹個階段。我主要講了兩個人,赫拉克利特和蘇格拉底。

中世紀這個階段宗教神學占主導地位,因為神光的照射和宗教的影響,對於普通人來說大概是強烈的求生欲和死亡欲。

這個代表人物就是古羅馬的奧古斯丁。這個人年輕時縱情聲色,但三十多歲突然醒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懺悔,寫出了世界名著《懺悔錄》,於是皈依了基督教。

中世紀的生死觀是對死亡的渴望,從人性上來說是違背常識的。但是在整個中世紀的大環境下,當基督教的神學作為整個主流思想的時候,那麽死亡就被作為進入天國的跳板。生與死的有效轉化是通過死亡來實現的。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生與死的問題發生了轉折。蔑視死亡,甚至停止思考死亡。

第壹個問題是關於靈魂的不朽。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的生死觀是靈魂不朽。

靈魂的不朽無法用邏輯來證明。第壹個人有靈魂嗎?第二,即使有靈魂,為什麽靈魂不會死?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三大批判中都有論述,所以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否認了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說從邏輯的角度來看不存在上帝。

但是,他發現人還是需要有壹個神。所以康德把人的認知能力分為三種,即感性、知性和理性。

我們沒有從感性的角度得到對靈魂和上帝的理解,因為從感性的角度來說,雖然有人說他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但那只是壹個人的情感體驗。

上帝更多的是壹種生活體驗。壹個不信仰宗教的人,不會相信上帝的存在;但對於壹個信教的人來說,他是壹個非常虔誠的上帝信徒。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上帝不可能存在於我們的現實中,也不可能體現在時間和空間中。我們可以通過感性認識各種知識、聲音、顏色、氣味,但不能用這些知識獲得與靈魂、上帝相關的領域。科學知識可以用常規的邏輯證明來證明,但對於靈魂神就沒有辦法了。

關於靈魂的不朽,康德認為。關於靈魂的不朽沒有邏輯上的確定性。從邏輯角度我無法證明,但從道德角度可以說明,靈魂也是確定的。

我無法證明上帝存在,但我能感覺到他的存在。如果只把它當作內心感受的對象,那它不具有普遍性的色彩就沒有被證明,也就證明不了。這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談到的“靈魂不朽”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康德的生死觀。

康德處理的是生與死,他關註的焦點是人如何豐富自己的生活。他建議妳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妳就會活得越久。活得越久,不是生命的長度,而是生命的厚度和寬度。

這就是康德所說的生與死。他強調的是,勞動是享受,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痛苦是活力的刺激。

很多人都希望永遠快樂,沒有痛苦,讓自己的日常事務停留在壹種非常快樂的情緒狀態,他們希望這種快樂的情緒狀態越久越好。

然而,從哲學家的角度來看,痛苦是理想的榮耀。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這是壹個有機整體的兩個方面。

因為人只有在痛苦的狀態下,才會想到擺脫痛苦,激發潛能。以上是對終極問題的壹些思考。

三是康德對自殺的理解。

他的回答是,妳自己決定,妳在妳有意識判斷的基礎上為妳的人生做出選擇。

康德的觀點是,從邏輯的角度來看,靈魂是不確定的,但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勞動是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他說不壹定是生命的長度,可能是它的寬度和厚度。

我們以自我意識和自我反思能力為基礎來分析康德對生活的自我選擇。換句話說,妳用什麽樣的價值目標來判斷?

黑格爾也有很多關於生死的論述。

壹個著名的觀點是,他認為死亡是對生命的揚棄,這其實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哲學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

由於這種辯證思想,有人甚至指出黑格爾的哲學是死亡哲學。

黑格爾體系中的絕對精神經歷了邏輯階段、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三個階段。

那麽從形式上來說,邏輯階段和精神階段都是絕對的精神,存在於這種精神和意識的狀態中。

首先是先有美的概念,然後人才能感受到美的東西。顯然,這是兩種非常自然合理的思維方式。

絕對精神是運動和變化的形式。在第壹階段,絕對精神和概念範疇是存在的。他通過壹種自我的消極力量不斷地運動和變化,然後進入自然階段的概念。

然而,我們從小就接受了唯物主義的訓練。從現實生活來看,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是唯物主義。

自然階段的桌子是什麽概念?

那我怎麽才能擺脫物質外殼的束縛呢?思考的問題進入了第三個階段,絕對的精神階段。

要擺脫物質外殼的束縛,就得回到觀念範疇,也就是回到處於精神狀態的階段。

這是我們所理解的絕對精神的三個不同階段。

後來,唯物主義的先驅費爾巴哈從人和人道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死亡,把死亡看作是“屬於人”或“人的本性”的規律。他說,“我們必須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理解不朽的信仰”;“盡管死亡,我們必須充分地度過我們的壹生。”

在這個階段,西方人不再采取忽視和回避死亡的態度,而應該直面“死亡”,面對死亡積極思考和規劃人生。

第壹個代表人物叔本華認為,人的本質是對生命意誌的追逐。

第二個代表是尼采,他認為我們應該重新評估價值,成為有創造力的超人,永遠再現成就的死亡。

第三個是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說,人應該生而為死。

第四個是後現代主義,福柯人生最高峰的體驗。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知道西方哲學對死亡的思考和發展有壹定程度的進化,這些觀點足以激勵中國人直面生死,勇敢無畏,體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