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用絲綿和麻纖維造紙,現存最早的紙是西漢初年甘肅天水的放馬灘紙。105年,蔡倫改進造紙,制成植物纖維紙。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經過幾個世紀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再通過北非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65438+20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比歐洲早了400年,開啟了印刷史上的新紀元。後來傳到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學習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局面,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指南針,又稱羅盤,北宋時期廣泛用於航海,經波斯、阿拉伯傳到西方,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為歐洲人開辟新航線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藥是中國古代煉丹師在煉制丹藥時發明的。中唐時期書籍中就有火藥配方的記載,唐末開始在軍事上使用,北宋時期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元朝時期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Ps:很少有人這麽有興趣知道比中國古代發明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然而,那畢竟是過去的輝煌,未來的壹切都取決於我們。順便告訴妳中國其他壹些傑出的發明。
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勞動人民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取得了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技術成就。
商朝的人知道很多星座,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
春秋時期,魯的天文學家在公元前613年觀測到壹顆彗星掃過北鬥,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
戰國時期,楚人幹德和魏人石神合寫的《石幹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
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尚壹行在世界上首次領導了子午線長度的測量。
北宋科學家沈括,比英國早800多年創造了“十二齊歷”。他發現地磁偏角比歐洲早了五個世紀。
元代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歷法與現行公歷相同,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中國在古代天文學方面的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來只叫《詩經》,後來叫《詩經》。它是春秋時期用***305篇編的,所以又叫《詩三百》。分為風、雅、贊三個部分。豐有十五國風,雅有風雅,和頌有、和尚頌。大概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產於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相傳古代有“采風”制度,占《詩經》大部分的“風”就是從民間采風的。據《史記》等書記載,這本書被孔子刪了,人們對此存疑。《詩經》中的壹些詩歌描寫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狀況,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賦、比、興等手法運用廣泛。其精彩的篇章,生動的描寫,簡潔優美的語言,自然和諧的音節,充滿了藝術感染力。《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漢代有魯、齊、韓、毛四家。陸、齊、韓是現代散文詩學,毛詩歌是古代散文詩學。王先謙《清代三詩人義集》劄記。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學術界有爭論的氣氛。戰國時期,奴隸制進壹步崩潰,封建制逐漸形成。社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階級鬥爭十分尖銳。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和不同的角度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了不同的見解。當時爭議的問題有:天道觀、認識論、名實關系、社會倫理、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參加論戰的主要人物有墨子、子思、孟子、莊子、楊朱、徐行、李悝、吳起、商鞅、殷聞、惠施、公孫龍、荀況、韓非、鄒衍等。他們或著書立說,或從事教育活動,或進行政治改革,積極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們形成了各種思想和理論流派,反映了不同階級、階層和群體的利益和觀點。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軍事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不同流派,稱為“百家”。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張是:“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掠奪性戰爭;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反對重葬;提倡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各級國王和官員。墨子的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在階級社會,“兼愛”的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說“民重於君”,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低估。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擁有壹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還主張放寬處罰,減少稅收。但孟子所說的“努力的人治理別人,努力的人治理別人”是壹種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儒家的另壹個代表人物荀子是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壹定的規律,提出“人定勝天”,即人類要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壹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鬥爭的加強。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莊子。他鄙薄富貴,痛恨“偷鉤者必受罰,偷國者必受罰”的不公平社會現象。然而,他的思想是消極的。他認為人定勝天,甚至認為“有用”不如“無用”。
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相信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現代壹定會比過去更好。人們應該根據當前的政治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於古老的傳統。他主張建立君主專制、權力集中的封建國家,君主任命官員取代世襲貴族。他還主張“法治”,認為法律應該向全國公布,強調以嚴刑峻法鎮壓人民反抗。他的理論被秦始皇采納,後來成為秦統壹後許多政治措施的理論基礎。
各流派的學說各有各的道理,同時相互爭論,相互影響,使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力地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空前繁榮,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後來中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子長出生在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他難得好學,從20歲開始就周遊全國好幾次。元豐元年(公元前110),父親司馬談去世。三年後,他的繼父被任命為太史令,他不得不讀政府藏的《石室金匱要略》。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開始撰寫史記。五年後,被李陵武帝懲罰,下獄。他在獄中繼續寫作。太史元年(前96年),被赦免,任中書令。漢代的刺史令大多由宦官擔任。於是,他深感慚愧,忍辱負重,憤然下筆,終於完成了中國最早的通史,先名《太史公書》,後名《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漢武帝,歷時約3000年。傳記12,表10,書8本,世家30家,傳記70本,共計130。52萬多字。這部編年史是按時間順序編纂的帝王正史,著重記錄帝王的言行,記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格是壹種將人和事件按壹定順序組合在壹起的形式。該書是壹本關於各種法律法規和壹些自然社會現象的畫冊,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重要領域。壹個家族用來記錄歷史上的諸侯、諸侯、重要人物的歷史。傳記主要是人物傳記,以及少數民族和壹些與中國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包括作者的自述。上述五種文體中,以傳記和傳記為主體,各種文體相互配合,開創了中國傳記史書的先河。《史記》內容豐富,註釋詳盡(其中有不準確之處),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進程和階級鬥爭的真實情況。比如詳細描述了陳勝起義的經過,正確地肯定了漢朝滅秦是“首先涉及的事情”。孫勝和歷代的王公大臣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史記》具有生動的敘事語言和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司馬遷開創的傳記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魯迅稱之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
《史記》對後世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中國史學史中的二十四史共3259卷。雖然在名稱和類別上有些變化,但都有“紀”和“傳”,無壹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體例。《史記》不僅是壹部歷史作品,也是壹部藝術水平很高的文學作品。
由於在歷史和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司馬遷被1956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二十四史〔清高宗授權的中國明末官方歷史〕
中國封建社會正史系列統稱。清朝乾隆年間,明史定稿,出版《二十二史》,並增補《舊唐書》,從《永樂大典》開始編纂《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現在流行的二十四史有兩種,壹種是《武英典本》。晚清以來,各種盜版書都以此為藍本。壹個是商務印書館的拼湊版,是從各種歷史的早期版本復制過來的。原版本誤按寺本修改,但也有錯誤。二十四史簡要介紹如下:
《史記》如上所述。
韓曙,東漢班固所作。100篇,分為120卷。中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起源於《史記》後的班彪傳記。班彪死後,他的兒子班固整理補充,寫了壹本成本書。其中《八桌圖》和《田文誌》未完成,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馬旭繼續完成。這本書的體例與《史記》大致相同,只是書改誌,廢除了世家大族,創立了刑法、五行、地理、藝術四誌,成為後世傳記史書的準則。《百官百官表》描述的是秦漢官制的演變,比漢代的官宦興衰更為簡潔。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後漢書》是南宋葉凡所作。本版包含120篇文章,分為130卷。東漢傳記史。原書只是傳記。北宋時,金司馬彪所撰《續漢書八記》與之相配,成為現在的書。敘事喜歡遵循體裁,新設立的體裁傳記有黨鵠傳、正史傳、文遠傳、獨孤傳、魔法傳、益民傳、烈士傳等。大多數專業傳記也遵循體裁,通常不考慮時間順序。這本書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西晉孫壽寫的《三國誌》。65卷,分魏、蜀、吳三誌。三國傳記歷史。沒有野心。魏徵的前四卷被稱為紀,而舒和武陟已通過沒有紀律。他稱帝為魏國皇帝,並把它敘述成經典;吳、蜀稱主不稱帝,入傳。
《晉書》的作者是、等。體積130。金代傳記史。由***21人編纂,此外,唐太宗還撰寫了宣帝、梁武帝和陸機、王羲之的兩部傳記,故舊書又以“帝王文”為題。這本書增加了壹個“記錄”。前趙、後趙等十六國十四國均入《錄》,只有前涼、西涼入列傳。這本書文字優美,奇談怪論很多,很少註意史料的鑒別和選擇。這是這本書的缺點,但因為晉代歷史已經消失,所以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宋書》,南朝嶽所作。100卷。宋代傳記史。本書中有大量的詔令、章句等精選文獻。雖然太冗長,但是節省了壹些材料。記載的內容,可以追溯到秦漢,尤其是魏晉時期,可以彌補《三國誌》記載的不足,但並不完整(如沒有飲食、藝術、文學方面的記載)。
《南齊書》原名《舒淇》,為與南朝梁瀟子賢所著《北齊書》相區別,以宋代命名。60卷,這本書不適合記錄壹卷。南齊傳記史。誌無表,各誌亦不全,食貨、刑法、藝術皆缺。這本書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材料,也反映了文學、思想和科學的情況。
梁書,作者唐堯·西連。56卷。南朝梁紀傳體。這本書是現存較原始的梁史記載。範鎮、阮孝緒、陶弘景等的傳記。保存了當時思想、文化、醫學的史料。但是這本書沒有野心。
陳數,作者唐堯·西連。36卷。南朝陳朝傳記史。這本書和梁書的壹樣。
北齊魏壽《舒威》。體積130。北魏傳記史。雖然任命了很多人來編,但實際上是衛守獨立完成的。從北齊統治者的立場來看,魏守以魏、東魏為正統,並沒有為西魏三皇立壹門學科。他稱為暴君,把劉沛、石勒、宋、齊、梁、都介紹到外國。該書中的釋舊記錄、官員記錄、食貨記錄,都有壹定的史料價值。
《北齊書》原名舒淇,宋代加“北”字,以區別於蕭子賢的《南齊書》。唐李白藥。50卷。北齊紀傳體史。沒有野心。作者多采用王紹的《啟智》,文筆生動,保留了當時的口語。
周樹,作者:唐令虎德芬等人。北周史傳,無墓誌銘,五十卷。這個版本補充了北史,今非昔比。
、唐、等寫的。85卷。隋朝傳記史。內容記敘了梁、陳、齊、周的法規制度,在隋代更是詳盡。冀中《經世誌》確立了經、史、書、集四部分類法,成為舊目錄中圖書分類的標準。這本書揭露了隋朝統治階級的放蕩和殘暴,展示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威力。食、地理、天文、經典等十部編年史,具有壹定的史料價值。
李唐延壽寫的《南史》。80卷記南朝宋齊梁陳史,紀傳體,無表。
《唐舊書》即唐人原著,因與歐陽修所著《唐人新書》不同而得名。這本書保存了唐代的史料,司馬光根據這本書編撰了《子同治簡》。
《新唐書》是宋代歐陽修和宋祁寫的。225卷。傳記風格通史。本書在史料方面對《舊唐書》進行了補充,創設了兵、義威、選三記,增加了各種表格,並專設範鎮傳記記載沿革,均可借鑒。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因與歐陽修寫的《五代史》不同而得名。體積150。五代傳記史。分為梁、唐、晉、漢、周五本,所以最初稱為梁、唐、晉、漢、周本。這本書全是文獻,所以很多傳記從頭到尾都很完整,事實也更詳細。
《五代史》是新五代史,宋歐陽修。74卷。五代傳記史。傳記用的是階級傳記。書與書之間做小筆記,彌補舊史的不足,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
《宋史》由袁、領銜,歐陽玄等編著。496卷。宋代傳記史。開創了道教傳記,以道教為標準判斷是非。
《遼史》,由袁、等撰寫。卷116。遼代傳記。
元等寫的《晉史》。體積135。金代傳記史。
《元史》,明代宋濂著。卷210。元朝傳記史。保存了更多的史料。
《明史》,清代張著。332卷。明朝傳記史。這本書資料豐富。經過三次修改,具有壹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