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壹樣,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隨著現代文明的清洗,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但它的歷史和價值將永遠閃耀。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盛於唐宋,盛於明清,盛於二戰中後期。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貿易通道。
中國有三條茶馬古道:
第壹條是陜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大陸茶葉西行回馬的主要道路。
陜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壹。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駱駝。茶馬指賣茶給馬(這裏的茶和馬都是商品)。陜甘茶馬古道是陜西商人在西北地區進行茶馬交換的路線。從長安、漢中到甘肅、寧夏、新疆,在唐代與絲綢之路相連,走向中亞、歐洲,成為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壹。
二是陜康藏茶馬古道(古道),近年來被學術界稱為西南絲綢之路。
始於唐代,由陜西商人和古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明清時期,政府控制不同地區的茶葉銷售,最繁榮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被稱為茶馬古道。所以陜康茶馬古道在當時是壹條可以賣茶葉到全國各地的茶馬古道。
川藏茶馬古道是陜康茶馬古道的壹部分。東起雅安,雅周產茶區,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到達不丹、尼泊爾、印度。全長近4000公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西藏與內地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紐帶。
三是滇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形成於公元6世紀後期。它起於雲南主要產茶區西雙版納的伊吾、普洱,經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市、香格裏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的重要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特的商品產地和中轉集散地。
歷史演變:
舊時昌都與外地溝通的人畜路徑,是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金沙江上架起鐵橋,打開了滇藏通道。
到了宋代,茶馬貿易的主要市場轉移到了西南地區。
元朝大力開辟驛路,設立驛站。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到了清代,西藏的郵政機構改名為“唐”,對唐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量增加。
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成為西南大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
1950年前,昌都成為藏東的商業中心。
茶馬古道的歷史路線主要有三條:青藏線、滇藏線和川藏線。
滇藏線上的茶馬古道出現在唐代,大致類似於今天的滇藏公路。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
因為康和西藏屬於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糍粑、牛奶、酥油、牛羊肉是藏族人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吃高熱量的脂肪,但是沒有蔬菜,又熱又幹。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不僅能分解脂肪,還能防燥防熱。所以藏族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
在內地,無論是公務員還是軍事戰役,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交界地區出產良馬。於是,茶馬互補貿易,即“茶馬互市”應運而生。
古道上的故事
壹、川藏古茶道
從唐代開始,四川綿州、周樹、瓊州等地的茶葉流入西藏,開始了藏族人民飲茶的歷史,出現了茶葉出口西藏的道路。在唐代,青藏公路是西藏與中原地區的主要交通路線。
到了唐代,吐蕃王朝的對外擴張,除了南線,幾乎都經過青海。北線爭奪河西、隴右,西線爭奪安西四鎮,東線爭奪建南。唐與範的使節往來,如走親戚、訪談錄、訂婚等,都是從天水、大飛川、溫泉、河源、通天河到羅甸(今拉薩)。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通過青海入藏的。唐代中原與西藏的溝通大道是青藏路,而不是川藏路。唐代大陸茶葉出口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路。隨著吐蕃王朝的解體,宋代藏區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青藏公路失去了軍事大動脈和官道的作用。
但自唐代茶傳入藏區以來,茶具有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使飲肉奶的畜民普遍飲茶。西北各民族都有在邊境賣馬買茶的,為了獲得戰馬,宋朝決定在西北開展茶馬貿易。北宋熙寧以後,在四川設立茶馬司,將四川年產3000萬斤茶葉的大部分運往甘肅、青海,並設立了數百個茶場、數十個馬場。還規定名茶花每年只能買馬,禁止使用,每年買15000多匹。於是,青藏公路從唐朝的軍政要道變成了茶道。所以《西藏誌》的作者陳冠勛說,自唐宋以來,內地旅行主要通過青藏公路進入西藏。“這條路過去是官道,修建最早,從唐朝就開始用了。”
從明代開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
宋元時期,政府在莉雅、刁門(今)等地與吐蕃等民族發展茶馬貿易,但數量較少,出售的茶葉只能供當地少數民族使用。到了明朝,政府規定紮幹寺和西藏的朝貢使團分別由四川和陜西兩省接收,明朝使臣也分別從四川和陜西入藏。由於明朝運往西北並輸入藏區的茶葉僅占四川產量的十分之壹,即654.38+0萬斤,支付了甘青藏地區“茶法馬”所需的茶葉,其余的四川茶葉由莉雅輸入藏區。西藏等藏區的僧人和世俗首領向明廷進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茶葉。所以他們從川藏路進貢。“茶葉從,從刁門、李涯到多幹、伍肆倉,都用了五千多裏。土地上的人壹天離不開它”(《明太祖實錄》卷251)。
於是洪武三十壹年(1398)五月,在四川設立四個茶倉,“四川布政奉命移文天權六次招司,次年茶課輸給刁門茶師,其余送至新倉保管,聽商交易,與西番城馬。
天順二年(1458),明朝規定,今後伍肆藏區賞茶,在刁門給茶馬司。也促使伍肆藏區的朝貢使節從川藏路而不是青藏的周濤路進貢。
成化二年(1470),明朝廷明確規定,伍肆藏區四王褒善、闡發教育、澄清教育、輔助教育的貢使,以及附近伍肆藏區的藏使,均從四川路進貢。明代在雅周、刁門設立茶馬司,每年有數百萬公斤茶葉運往康區,轉運至伍肆藏區,從而將茶道從康區延伸至西藏。伍肆駐藏使節之間的交往促進了茶道的暢通。於是由茶葉貿易發展起來的川藏茶道同時成為官道,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康定在元代是壹片荒涼的原野。各地海關和西藏的商人帶著土特產來這裏交換茶布,只好搭起帳篷,立起鍋堆,做住宿之用。只有在明代才形成了村落。隨著藏漢貿易的南移,逐漸發展成為邊境茶葉貿易中心。
從此,“漢不入漢,漢不入漢”的藩籬被打破。大批藏商翻越靜寧山進入康區,大量陜西商人、四川商人也湧入康區。在這個因茶博會而興起的城市,通過“壺村”這個媒介,藏漢貿易相當繁榮。成為西樵大城市。總之,川茶入藏是促進川藏交通發展和川藏高原城鎮興起的重要因素。
清朝進壹步加強了對康區和西藏的管理,設置驛站,放寬了茶葉進藏的運輸,並使箭爐成為南路沿線茶葉的聚集地,進壹步繁榮了川藏茶道。就這樣,明清時期形成了從雅安、天泉馬躍鞍山、瀘定到康定的“路徑茶道”,從雅安、滎經大嶽香嶺、飛躍嶺、瀘定到康定,再從康定到雅江、理塘、巴塘、江卡、查雅、昌都到拉薩,從康定到甘寧、道孚、爐霍的“道路茶道”。這條從雅安到康定、康定到拉薩的茶道,不僅是明清時期的川藏之路,也是今天的川藏之路。川藏路崎嶇難行,發展十分艱巨。
從雅安運送茶葉到康定,少部分是騾馬馱運,大部分是人力馱運,稱為“背馱”。行程取決於嚴重程度,從每天40英裏到每天2-30英裏不等。途中稍事休息,不要卸肩,用T型杵支撐背部休息。杵頭是鐵做的,每個杵都要放在堅硬的石頭上。久而久之,石頭留下了巢痕,至今仍清晰可見。從康定到拉薩,除了跋山涉水,還要經過許多人煙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平原。要爬陡峭的巖壁,兩馬相遇,無路可逃。我們得談好價錢,把瘦馬扔在懸巖下,讓另壹匹馬過去。涉過洶湧的河流和高聳的雪峰。
長途運輸,風雨侵襲,騾馬馱牛,吃草,馱隊必須自備武裝防身,隨身攜帶簾子。住宿以餐飲為主,每天行程只有20-30裏。再加上青藏高原,天氣寒冷,空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民間諺語說:“是二三,雪收山;四,五,六,淚流滿面;789,輕松壹點;《蠟的十個冬天,像壹只爬行的狗》生動地描述了《很難走》中的情形。川藏茶道的發展也促進了川藏路沿線城鎮的興起。被稱為大渡河沿岸西爐門戶的瀘定,在明末清初不過是壹個“西番村”。隸屬沈村煮壩,是茶葉沿南路進入箭爐的重要關卡。
康熙四十五年(1706)修建鐵索橋。外商雲集瀘定做生意。
宣彤三年(1911),設郡府。1930,商戶30余家,成為內地與康定貨物轉運地。
鴉片戰爭後,為了侵略西藏,英帝國主義試圖用印度茶代替中國茶在西藏營銷。他們認為壹旦印度茶可以取代四川邊境茶,英國就可以壟斷西藏的政治和經濟。為此,英帝國主義甚至武力入侵拉薩,強行向西藏輸出印度和茶葉。從此,川茶成為抵禦英國入侵西藏的利器。
反對賣印茶,保護賣川茶,成為反對英國侵略西藏的重要內容。
面對賣印茶帶來的政治經濟危機,西藏地方政府極力主張禁止印茶入藏。十三世達賴喇嘛親自上告清廷,要求清政府配合行動,停止銷售印度茶葉。清代四川巡撫劉甚至主張禁止印茶藏,以免後患無窮。
奉清廷之命與英國談判《西藏與印度貿易憲章》的張,考慮到四川茶葉的利益、漢藏經濟、政府稅收以及茶農和茶商的利益,也反對英國在西藏侵略和銷售印茶,以保護四川茶葉的銷售。後來,為了反對英國入侵西藏,保衛邊疆,四川巡撫趙二豐在雅安成立邊境茶葉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制印茶。公司改良茶葉品種,整頓川茶,在打箭爐內設立分廠,打破邊茶不出爐的限制。並在理塘、巴塘、昌都設立茶葉銷售分號,減少中間環節,快速將川茶運往西藏。川茶成為漢藏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和傾銷印茶的武器。
民國時期,由於內戰,印度茶葉大量銷往藏區,西藏當地上層階級在英帝國主義的策動下進攻四川邊境地區,川藏發生軍事沖突。雙方的緊密聯系減弱了,川茶在川藏之間依然流行。
二是滇藏線上的茶馬古道。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於唐代,與吐蕃王朝的向外擴張和與南詔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
公元678年,吐蕃勢力進入雲南Xi洱海北部。
680年,設立神川總督署,吐蕃在南詔設官,向白蠻、烏蠻收稅,攤派官吏。雙方的貿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茶馬貿易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壹。
南詔與吐蕃的交通路線類似於滇藏公路,即從雲南大理出發,向北至劍川,再向北至麗江,過鐵橋城,沿長江向北,經羅子蘭至玉來城,前進至燕京,再沿瀾滄江向北至馬幹(今西藏芒康)、左貢,分兩路進藏:壹路經巴蘇邦達、查雅。從八宿壹直走到波密,穿過林芝到拉薩。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貿易通道,茶馬古道連接雲南、四川、西藏,並遠達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地區。它已成為中國與南亞和西亞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從西雙版納出發的滇藏茶馬古道,把普洱茶帶到了世界。從四川雅安出發的川藏茶馬古道,成就了雅安邊茶。
千百年來,無數商隊和搬運工用自己的勇氣、勤勞和智慧,在西南邊陲開辟了貿易通道,走出了這片大地上“最驚心動魄的道路”;也實現了西南多民族的融合,多處文化的交流。
如今的茶馬古道已經被公路、鐵路甚至航空運輸所取代。曾經熱鬧的古道漸漸變得貧瘠。
“不管山有多高,爬上去總會通向山頂;不管路有多長,走下去,壹定會到達。”
也許茶馬古道走到了盡頭,但茶馬古道那種冒險、開拓、堅毅、團結的精神,永遠不會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