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俄羅斯20世紀末最偉大的文學家,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壹。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壹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寧》、《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其他作品包括《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和盧塞恩的故事》。《戰爭與和平》是他早期作品的概要。安娜·卡列寧代表了他創作的第二個裏程碑。
易蔔生(1828-1906):挪威劇作家、詩人和評論家。他的劇作批判時弊,宣傳社會改革,塑造了許多個人主義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小資產階級階段激進的民主意識。為歐洲戲劇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他的《玩偶之家》、《公敵》等劇作成為世界戲劇舞臺上的經典作品。他的作品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歐美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
哈代(1840-1928):英國詩人和小說家。他是壹位跨越兩個世紀的作家。他的早中期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他以其優秀的詩歌發展了20世紀的英國文學。哈代壹生出版了近20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
契訶夫(1860-1904):他的全名是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9年底俄羅斯是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幽默諷刺作家,短篇小說大師,享譽世界的著名劇作家。他的短篇小說和莫泊桑的壹樣著名,並和歐·亨利壹起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契訶夫壹生寫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也寫了壹些中篇小說和劇本。作品多以中產階級“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為背景,揭露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抨擊沙皇專制制度。他的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變色龍》、《戴避孕套的人》和《公務員之死》。
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歐洲著名表現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大多用畸形荒誕的意象和象征性的直覺來表現被敵對的社會環境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體。成為席卷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在歐洲掀起了壹系列的“卡夫卡熱”。
喬伊斯(1882-1941):20世紀最重要、最有影響力、最有爭議的小說家之壹。近壹個世紀以來,圍繞他的爭論從未停止。推崇他的人把他和莎士比亞、巴爾紮克等最偉大的作家相提並論,反對他的人則認為他的創作艱澀晦澀,壹味地玩文字遊戲,可讀性不強,不能代表現代文學的方向。然而,盡管認識和評價存在差異,研究他的隊伍和規模越來越大,研究內容也越來越深入。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他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巨大影響,承認他在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被認為是“意識流”小說的開創者,是壹種全新的文體。他的《尤利西斯》和艾略特的《荒原》被公認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出生於捷克,年輕時當過工人和爵士音樂家,後致力於文學和電影創作,曾任布拉格電影藝術學院教授。從65438年到0968年,蘇聯占領布拉格後,他的作品被禁。1975年,他移居法國,由於他的文學聲望日益提高,他被法國總統特別授予法國公民身份。他致力於小說創作,獲得多項國際文學獎,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情》(前1968)、《小說玩笑》(1968)、《生活在別處》(1973)、《告別會》(1976)、《笑著遺忘》。
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和翻譯家。他的重要作品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前方的月亮》(1925)、《聖馬丁練習本》(1929)、《影子頌》(1969)和《金虎》(65438)《短篇小說集:惡棍傳》(1937)、《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阿列夫》(654438他的作品風格幹凈利落,用詞精煉,構思獨特,結構精巧。小說的情節往往在東方的異域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充滿幻想,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納博科夫: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和文體家。他曾被公認為二十世紀傑出的小說家和文體家。納博科夫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畢生創作極為豐富,包括詩歌、戲劇、小說、傳記、翻譯、象棋和昆蟲學論文等。但他主要是以小說出名,比如《洛麗塔》、《普寧》、《暗淡的火》、《阿達》、《透明的物體》。
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意大利作家之壹,當代歐洲文學大師之壹。他的主要作品有:《壹分為二的子爵》、《阿根廷螞蟻》、《不存在的騎士》等。他的作品獨樹壹幟,擅長以童話的形式寫小說。
龐德(1885-1972):意象派運動的主要發起者,現代文學的領軍人物。1921移居巴黎。在巴黎和倫敦期間,他不僅繼續寫作,而且發掘和培養人才,廣泛結交歐美文壇人士,為打破英美文學尤其是英美詩歌的沈寂,促進美國文學的“復興”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恐精英》(1912)、《犧牲》(1916)、《休·西爾弗文·毛貝雷》(1920)。龐德是葉芝的學生,詹姆斯·喬伊斯的密友,艾略特的同學,海明威的老師,他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和影響。這四個人都是現代主義者。
普魯斯特(1871年-1922):馬塞爾·普魯斯特,法國偉大的小說家,20世紀意識流小說大師。1984年6月,法國《閱讀》雜誌公布了法國、西班牙、聯邦德國、英國和意大利的報紙根據讀者評選出的歐洲十大“最偉大的作家”,排名第二,普魯斯特排名第六。代表作品有《往事的回憶》等。
裏爾克(1875—1926):德國現代文學中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壹。裏爾克通過畢生的創作實踐,為詩歌開辟了壹個新的領域。在這壹領域,他表現出音樂美和造型美,特別是在他後期的詩歌中,起到了德語語言的作用,表達了壹些難以表達的內容,從而拓展了詩歌創作中藝術表現的可能性,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偉大的代表”(列寧語),社會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導師,蘇聯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地球上》、《我的大學》中都有生動的描述。人世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誌;除了繁重的工作,他還勤奮自學。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刻理解,成為他創作的不竭源泉。
羅伯特·熱耶(1922-2008):法國“新小說”派創始人,電影大師。格耶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崇高的影響力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1998。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為他贏得了許多稱號,如“新小說派領袖”、“新小說教皇”、“午夜魔鬼”。
左拉(1840-1902):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領袖。他壹生寫了幾十部小說,以《萌芽》為代表。描述罷工鬥爭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戰爭、第二帝國崩潰和巴黎公社起義的《崩潰》是他最重要的作品。1908年,法國* * *和中國政府為左拉生前對法國文學的傑出貢獻,為他舉行了國葬,使他進入了偉人廟。
瓦列裏(1871-1945):法國象征主義大師。他的詩沈湎於哲理,內心趨於真實,形式追求完美。作品有《舊詩》(1890 ~ 1900)、《少年命運》(1917)、《幻想集》(1922)等。他的詩歌執著於哲學,內心趨於真實,常以象征性的意境表達生死、靈肉、永恒、變化等哲學主題,被譽為“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詩人”。
勞倫斯(1885-1930):英國作家、詩人,20世紀英國最獨特、最有爭議的作家,被稱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壹”。勞倫斯的創作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作品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細致的探索。其中對愛情的深入描寫壹度引起巨大轟動和爭議,對20世紀的小說創作產生了廣泛影響。在近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這位不朽的文學大師給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說、三部遊記、三部短篇小說集、幾部詩集、散文集和書信集。代表小說有《戀愛中的女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虹》、《兒子與情人》等。《虹》和《戀愛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熱情和深度探討了愛情問題,代表了勞倫斯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
曼傑斯塔姆: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俄羅斯詩人之壹,曾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羅德斯基聲稱,曼格什塔姆比自己更有資格站在領獎臺上。o曼傑什塔姆的作品以超現實的方式向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致敬,對現實社會進行了辛辣的攻擊和諷刺。他的詩歌中所透露出的這些綜合素質,使他的名聲超越了國界,成為與艾略特、裏爾克、瓦列裏、葉芝等世界級大師並列的人物。
伍爾夫(1882-1941年):英國女作家,被認為是20世紀現代主義和女權主義的先驅之壹。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壇的核心人物。她最著名的小說包括《達洛衛夫人》、《燈塔行》和《雅各布的房間》。伍爾夫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她在英語語言上做了許多創新,嘗試用意識流的方法在小說中寫作,試圖描述人們心中的潛意識。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稱她的英語是“朝著光明的方向邁出的壹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新至今仍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