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之前喝酒的時候,喝了大概七八斤啤酒,半斤二鍋頭,當然中間還有幾個廁所。但我見過壹個能喝酒的女孩。可以說她天賦異稟。有壹次,她喝了十多瓶那種青島啤酒。這個數額不算什麽。奇怪的是,人家喝酒淡定,不用上廁所。只能說個人代謝功能不同於常人。而會喝酒的人曾經在壹個節目上介紹過壹個酒神,是魯豫主持的。那個人壹次能喝七斤白酒,是真正的白酒,平均度數40多度。古人喝兩三斤的小壇子,可以算好幾壇。和名人壹樣,喝酒也不少見。比如最喜歡寫酒的顧,他筆下的英雄幾乎都是愛酒的,還有很多酒量驚人的奇人。古龍大師本人的酒量也是駭人聽聞的。當年古龍大師的作品大部分被拍成電影,他自己也是編劇。他的壯漢酒量很大,看到它就害怕。據洪金寶回憶,古龍壹杯壹杯地喝威士忌,即使他們有時間,也不是古龍的對手。也許是因為古龍喝多了,所以英年早逝,可惜。另壹種會喝酒的人,比如俄羅斯人,喝伏特加的酒量很高,很難吃。他們可以面不改色的喝壹大瓶,也不需要任何東西作為壹種零食來吃。
說現代所有喝酒的眾生,其實是想說明壹個道理。即使以現在人的體質,再加上白酒度數普遍較高,壹次喝幾壇酒也不算嚴重,更何況是在總是喜歡誇張的史記和文學作品中。這並不奇怪。蒸餾酒在元明清時期就有了,但在民間普遍流行。比如著名的二鍋頭,形成於清朝中期,接近現代。了解了古代白酒的大致度數,妳就會明白,喝幾壇酒根本不是問題。
我們古人善於發展技術,不註重理論研究,所以沒有準確記錄酒精含量。對酒的描述大多是不涉及量化的詞,比如陳年醇香。根據古代釀酒方法的記載和相關遺址的發掘,我們可以推斷,相當壹部分古代人的釀酒方法與今天在家釀酒的基本方法和理論是完全壹致的。今天我們釀造的酒度數最低,是米和水的混合物。超市的冷藏區經常有賣,也有小朋友喜歡買著吃。過濾掉大米,也算是酒的壹種。有些地方可以通過深層發酵過濾制成度數更高的酒。我曾經在壹戶人家吃過家釀米酒,已經深度過濾了。清澈透明,甜中有壹絲辣味。度數不如黃酒,但是很甜。我懷疑《水滸傳》裏宋武景陽岡喝的瓶香和這個差不多。度數高壹點的米酒就是雕女兒紅。按照今天的觀點,壹般在14度左右。再高壹點就是清酒之類的酒,今天的測量不會超過20度。這些酒涵蓋了古代釀酒的大部分,同樣的特點是酒精度低。壹旦酒的酒精含量下降,其暴力程度就會加倍。就像今天,有的人若無其事能喝十幾瓶啤酒,但喝兩兩高度白酒就停了。
史書記載的東西壹定要有代表性。喝酒的人很多,酒後不可能錄音。只有那些天賦異稟,擁有大量才能的人,才能記錄下他喝酒的需要。至於文學作品,如果壹個人嗜酒如命,又喝醉了,這樣的人根本就是廢物,沒必要浪費筆墨。如果妳想寫,妳應該寫宋武、喬峰和胡鐵花。這些人物喝得越多,本事越大,才能讀得酣暢淋漓。
這個問題要看在古代是什麽時候了。如果是在明清時期,白酒在市場上相當流行,酒精度會更高。具體多少不好說,但酒精含量比黃酒高。明清以前,很少有人喝白酒。有人認為元代以前中國人沒有白酒技術,這可能不準確,因為宋代的蒸餾技術已經很成熟了,蒸餾酒不存在技術問題。但這個時候,即使有白酒,也很少有人是黃色的,大家都喝黃酒。
黃酒是低度酒,度數壹般在10%左右。因此,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喝上幾壇子而不喝醉。這時候考驗的不是酒量,而是胃量。漢朝有個叫余定國的人,酒量驚人。“吃酒到數石不亂”和喝幾石不醉。漢代的壹塊石頭,如果按體積計算,相當於宋代的兩鬥七升;如果按重量計算,相當於宋代的32斤。北宋科學家沈括認為“定國飲酒數石不亂”的記載十分可疑,因為“人的肚子裏容不下惡”(沈括《孟茜筆談》)。壹個人的胃怎麽能裝下兩桶七升水或者三十二斤水?其實沈括忽略了壹個變量:人可以同時喝水和排泄。宋朝的三十二斤,無非就是現在三十瓶啤酒的容量。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好像不喝酒就做不了事。所以,自古以來,喝酒就是中國餐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裏看到武林豪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且總是喝好幾碗甚至更多。那麽,是古人酒量大還是古人酒量低呢?
說到古人喝酒,最有名的是宋武,三碗無後,宋武喝了十八碗。不僅上山,還打死了壹只老虎,壹戰成名,至今流傳著宋武打死壹只老虎的故事。
妳為什麽能喝這麽多?首先,和我們現在有兩點不同。
古代的計量單位和現在的不同。
我們知道,在古代,16是兩斤。現在10是壹斤,跟古代壹斤壹樣,其實比現在少。
而且古時候經常說某男是八尺男兒。按照我們現在的壹尺是33厘米,那麽八尺的高度就是2.6米。
古時候的人可能比現在高壹點,但沒那麽誇張。
根據古代的計量單位,不同時期長度不同。明清壹尺約31cm。之前在21-25 cm之間。
所以我們不能拿壹只古代的腳和我們現在有的相比較。
同樣的,和其他電器壹樣,同樣的說法可能比現在的要小。
(十六兩音階)
這是古代酒精度低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知道古代的釀酒技術並不完善,也不能和現在的技術相提並論。因為釀造工藝不同,釀出的酒度數自然也不同。
我們現在擁有的大部分是蒸餾技術,這在古代是沒有的。用的最多的技術是釀酒,屬於米酒的範疇。不僅度數低,而且有米香的味道。
古代的酒壹般都在10度以下,甚至5、6度,就像現在的啤酒壹樣,喝幾碗不成問題。
現在的人喝啤酒,能喝的都是同時開始的。十幾二十瓶沒問題,他們喝的也快。
所以,似乎古人喝的很多。根本原因是程度低。如果現在是53度甚至60多度,可能喝的不多。
因為酒文化盛行,而且度數低,所以古人才能如此附庸風雅。
“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
“千杯酒少壹知己。”
“我勸妳多喝壹杯酒,平白無故就出陽關了。”
“哦,讓壹個有精神的人去他喜歡的地方冒險吧,永遠不要把他的金杯空著對著月亮!”
“新豐酒鬥萬人,鹹陽俠客行多年”
“人生有酒需飲,壹滴未抵酒泉。”
太多了,文人對酒的執念,留在了千千萬萬首詩裏。
在壹些武俠劇裏,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英雄和江湖人士在酒店喝酒,動不動就喝幾壇,甚至還有壹些迷途知返的人,把酒店裏的酒全喝完了還沒醉。古代的酒真的和白開水壹樣嗎?壹點都不醉人嗎?其實不是的。
影視作品中的橋段只是場景需求,之前歷史中的真酒還是有壹定程度的。茶文明和酒文明,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兩大各具特色的文明。和今天相比,中國早期的釀造方法還是比較粗糙的。
以前的酒相當於醪,醪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釀造工藝簡單,口感香甜醇厚,乙醇含量少,深受人們喜愛。與我們現在的啤酒相比,度數僅低於10度。早期,古人用谷物或水果釀酒,所以釀出來的酒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酒。
中國的釀酒文明和史前歷史非常悠久。考古學家發掘出了5000多年前的釀酒器皿。也就是說,釀酒業在黃帝時期和於霞時期就存在了。
據壹些史料記載,釀酒的鼻祖是狂藥,認為是夏朝的。東漢《說文解字》解釋“酒”字的條目有:“狂藥作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秦朝時期,釀酒出現了酒曲。那時候釀的酒度數比較低,基本都在10度以下。許多人都聽說過宋武打虎的故事。宋武在去景陽岡打老虎之前喝了八碗酒。事實上,宋武當時喝的酒精只比普通啤酒高幾度,大概十度左右,相當於雞尾酒的度數。宋朝時期釀酒技藝提高,可以煉制10到20度的酒。
所以當時,宋武喝了差不多六七瓶啤酒。宋末能提煉出同等度數的白酒,要感謝北方的少數民族。由於北方天氣寒冷,古代這些少數民族經常飲酒禦寒,與中國的酒不同。他們喝高濃度葡萄酒。這些遊牧民族用所謂的“蒸餾法”釀酒,然後他們傳到了中國。
喝白酒的流行也是元代以後的作品。元代人多體量大,以後能喝十碗的人少了。比如唐宋時期,李白有很多詩,都是描寫鬥酒的場面。
6000年前人們剛探索釀酒技術的時候,只會用發芽的糧食釀酒,所以大多是糧食酒,以黃酒為主,度數很低,甚至有甜味。秦朝以後,人們開始嘗試用酒曲釀酒,酒曲也是用黃酒制成的。
漢代的白酒是按照酒曲和糧食的比例來釀酒的。這種白酒應該算真正的白酒,度數在10度——18度左右。
南北朝時期,釀酒的方法很多,有些延續至今。唐宋時期流行“女兒紅”。好像采用了裏面的制作方法,這種酒叫“紅酒”。保持酒精含量在18度以內。
宋元時期,酒的生產有了很大的突破。葡萄酒是通過蒸餾制成的。有學者說,蒸餾是元朝的開始。元朝的酒和現在的差不多,但中國人喝的是度數很低的清酒。而且元代雖然有壹批高檔酒,但人們還是喜歡喝低檔的酒曲釀酒。蒸餾過的高級酒只有在宮裏重要場合才拿出來,有的達到50度。
明朝時期,人們還喜歡發酵的低度白酒,蒸餾酒還沒有普及。到了清朝,滿清統治天下,傾向於高度酒。蒸餾酒已經流行起來,取代了發酵酒。
可以發現,各個朝代那些有名的英雄或詩人,壹次能喝幾十碗酒。其實並不可怕,因為這些酒的酒精含量很低,壹般人都能做到。
影視劇和各種言情小說裏,經常會出現大碗喝酒吃肉的場景。那壹個人頭那麽大的罐子裏裝滿了飲料,然後那些英雄人物就像喝水壹樣喝著這些飲料,沒有壹絲醉意。
看到這種情節,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喝的酒和今天人們喝的白酒是壹樣的,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古代人用大碗喝的酒和我們今天喝的高度白酒不壹樣。除了少數古代真正的狄俄尼索斯,大多數古代人壹般喝的都是低度釀造的酒。
釀酒所謂釀酒,就是不需要蒸餾的酒。大家平時接觸到的啤酒、紅酒、黃酒,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三種釀造酒。
經常喝啤酒、紅酒、黃酒的人都知道這種酒的度數有多低。
釀造的酒壹般稱為原汁酒。它通過酵母將食物中的澱粉和糖轉化為酒精,最後形成我們所知的釀造酒。因為保留了釀造食物的原有風味,所以釀造的酒叫原汁酒。
喝啤酒的話,我覺得很多人都比電視劇裏經常出現的英雄好。
就我所見,壹個人能喝下半箱啤酒的情況不在少數,更何況在大中華大地上酒量非凡的人。
蒸餾酒蒸餾酒不同於釀造酒,它比釀造酒多壹道工序,這道工序就是蒸餾。
蒸餾酒的原料很多,如高粱、大米、小麥、葡萄等。,全世界都用它來制造蒸餾酒。
然後這些食物經過發酵和蒸餾,形成我們所看到的蒸餾酒。
除了我們知道的白酒,國外的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等都是高度蒸餾酒。
很多人在喝這些蒸餾酒的時候,並不能像喝啤酒壹樣豪邁。喝不夠的話,蒸餾酒喝多了很可能會丟了性命。現在很多新聞案例都證明了這壹點。
蒸餾酒的歷史發展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蒸餾酒在中國的起源。
關於蒸餾酒在中國的起源,很多人說是唐朝,但經過相關學者的仔細研究,最後的結論是宋朝。
蒸餾酒真正出現在我們的歷史上是從宋代開始的。最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蒸餾酒在明清時期完全遍布全國。
我們今天看到的電視劇和歷史演義,大部分都是宋朝、明朝、清朝的。在這些朝代,白酒已經出現,但並不代表那個時代的人壹定要喝白酒。
就像白酒是我們的國酒壹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很多人還是喜歡喝低度啤酒和紅酒。
以此類推,古代除了喝白酒,肯定也有很多人接受不了高檔白酒,會選擇喝黃酒或者用釀造方法釀造的白酒。
在這種條件下,古代人喝幾壇酒就不醉也就不太奇怪了。
所以這就是古人經常喝幾壇酒不醉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們喝的酒精度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東西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酒也是,有自己輝煌的篇章。中國葡萄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有5000年的歷史。
古代有些文人騷客非常愛酒,甚至說無酒不歡。那麽古代的酒是多少錢呢?為什麽喝幾罐就能醉?
其實古人喝的是發酵酒,酒精度不高,應該在10度以內!(由酒精的殺菌作用決定),
先秦時期,發酵劑和分蘗劑都用來釀酒。到了漢代,分蘗釀造的糧食逐漸消失,漢人制曲主要以小麥為原料,包括大麥、小麥、餅等。到了唐朝,與魏晉相比,釀酒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以大米為原料直接從曲母中培養出的紅曲具有較強的糖化力和酒精發酵力。度數達到8、9度。
北宋時采用“渣渣拌飯”的方法。大米蒸熟冷卻後與曲渣混合,壹年四季不同時間放曲,可使酒更醇厚,度數可達11-18度。在技術落後的窮鄉僻壤,酒的質量估計差不多,酒精度在三到五度,和啤酒差不多。怎麽喝,要看喝酒的場合和個人的酒量。宋末,遊牧民族將蒸餾技術引入中國,中國的酒精含量越來越高。
我們現代人通常把酒當成實現功利的工具,卻忽略了酒這種最本真的東西。古人把喝酒視為強身健體的壹種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只要量控制得當,對人的健康是有益無害的。
現在人們喝蒸餾酒是為了提純酒精,酒精含量通常高達30到50度。所有問題都要回答!
並不是說古人酒量大。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文學作品中看到很多重度飲酒者在神壇上飲酒。宋武也有喝18碗的經歷。他之所以這樣喝,主要是為了解渴,而不是現在的烈酒。他越喝越渴。在古代,喝10碗8碗這麽低度的酒也不為過。試想壹下,如果喝了醪糟,估計胃大壹點的人都能喝18碗!這也是他們不醉的原因。
古人在我們印象中壹直都特別能喝,喝個十幾碗也無所謂。比如《水滸傳》中的宋武,他的酒量是水滸上的第壹。他有壹次喝了15碗酒,赤手空拳打死了壹只老虎。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因愛飲酒而聞名。他在《入酒》中吟誦:“入酒,不可止飲。”就連他的好朋友杜甫在《飲酒八仙之歌》中也說“李白壹戰百首”,“汝陽三戰”,“張旭三杯草”,“焦遂五戰”。這些古人的酒量乍聽起來確實不錯,但事實並非如此。古人的酒另有玄機!
首先,古今單位誤差很大。比如古人測量身高用的尺子,實際上只有我們現代尺子的三分之二左右。比如從唐朝到清朝,“二十四銖為壹兩,十六兩為壹斤”,所以文獻上經常記載有人喝了幾杯酒,實際上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多。我們習慣性地把古代量酒的桶和現代稱糧的桶聯系在壹起,想當然地認為古人能喝好幾壇酒,但實際上兩者完全不同。古時候,桶是盛酒的酒器。《詩經·風雅·行葦》曾記載“舉大桶祈黃考”。朱對此作了標記:“大水桶,提手長三尺。”古代三尺,也就是現在的兩尺左右。大打就是這樣,小打必然更小。從出土的青銅水桶,也就是現在家裏的勺子大小,水桶的容量也是現在常用的玻璃。史記?滑稽傳齊威王問淳於髡能喝多少酒,淳於髡回答說:“我是壹鬥醉,壹石醉。”“壹戰即醉”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壹戰太少,壹石太多。不要太過分,否則妳會衰落。可見,戰鬥在古代代表的比較少。
其次,古人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釀造酒。釀酒的方法是將大米蒸熟,讓其冷卻,然後倒入酒曲,讓其發酵。當發酵到壹定程度,大米自動變成酒糟。然後用酒篩過濾,最後倒入壇子密封。封存時間從三個月到幾十年不等。這個生產過程主要是發酵和過濾,所以酒精含量不高。另外,由於密封時間的不同,釀造的酒也有分類。古人把酒分為清酒和濁酒。從顏色來看,古代清酒清澈透明,濁酒厚重渾濁。古人常喝的白酒介於清酒和濁酒之間,不透明,但有渾濁感。紅曲出現在宋代以後,大家熟知的女兒紅就屬於這壹類。但不管什麽酒,都是熟的。朱義忠的《北山酒經》記載了古代人的“烹酒”:“酒須弄清,然後煮沸。做飯的時候,瓶子裏藏著桑葉。”由於煮酒的酒精含量壹般可見,所以根本無法與現代蒸餾酒相比。
有學者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得出結論,古人釀的酒度數在6左右,最高不會超過15。我們現代人喝的白酒是清朝以後蒸餾制成的烈酒,俗稱“白幹”。其度數在40以上,最高可達68,而現代人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啤酒度數也在10左右。基於古人釀酒的程度和所制酒器的大小,我們可以分析出,古人喝壹桶白酒,相當於現代人喝壹杯啤酒,所以古人不是千杯不醉。
李白的鬥酒詩和吳的無聊幾斤“三碗不過崗”,古代的人好像都喝了不少,搬不動幾個壇子,幾斤酒食。其實古人那麽海量,不是因為喝多了,而是酒精含量太低了。
中國釀酒歷史悠久。俗話說“杜康釀酒”,杜康是夏朝的第五個國王。早在先秦時期,黃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釀酒技術。然而,當人們第壹次探索釀酒技術時,他們只發現發芽的谷物可以釀酒。當時的酒多為糧食酒,口感偏甜,度數較低,類似於現在的米酒。
有句話叫“朋友小,朋友甜”,當時的甜酒是用分蘗做的,酒精度極低。後來酒曲釀造的酒,酒精度仍然只有10%-18%之間。
古人喝的酒醅,也就是現在的酒醅和酒醅,只有1度左右,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壹般來說,這種酒叫“濁酒”,即燒開的醪糟水,往往在酒樓或酒坊中澄清,呈無色透明狀態,故稱清酒。
經過更好的窖藏,這種酒的度數會提高到5度左右,和現在的菠蘿啤酒差不多,但在當時被認為是度數相當高,品質非常好的酒。
在漢代的相關典籍中,仍然記載著相關的釀酒、制曲方法。按照古法,經過各種反復推敲,度數最多只能達到10度。
自南北朝以來,釀酒技術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釀酒的程度並沒有明顯提高,這種情況壹直延續到唐代。
雖然唐朝比較富裕,尤其是鼎盛時期,但是在唐朝,酒其實是壹種非常昂貴的消費品。當時,壹萬元壹桶的酒並不少見。他張之金龜婿邀請李白作酒。這個千古佳話的背後,也體現了唐代酒的珍貴。
杜甫住在成都的時候,家裏有客人,只能煮老醅,也就是煮了很多次,時間長了,已經變酸的醅。白居易寫的“舊瓶裝新綠”看似很雅致,其實“綠螞蟻”指的是酒醅上的綠色漂浮物。
宋元時期,中國的釀酒技術發生了質的變化。北宋時期,中原地區出現了蒸餾釀造的白酒,而且度數比較高。
宋代的《屈本草》記載:...能喝的,三四杯就醉了,酒二燒,比不變的值錢十倍。
從三四杯就能燃燒醉人這兩個特征來看,這類酒的酒精度無疑很高。到了宋代,蒸餾器和蒸餾技術被掌握並用於制作香料。但在宋代,商業化的蒸餾酒在南方並不常見,反而在北方的契丹、金朝更為流行。
宋代的蒸餾酒雖然酒精度非常高,但當時的人們認為它性熱有毒,所以沒有廣泛引入市場流通,而是用於醫療、祭祀等方面。市場上流行的酒仍然是低度黃酒。
直到元朝,蒙古人征服西南亞後,把阿拉伯的釀酒方法帶到了中原,衍生出了燒酒。經過改良,高檔白酒逐漸誕生。再加上遊牧文化的影響,中原地區逐漸盛行喝高檔白酒的習俗,原來的低檔白酒逐漸退出餐桌。
古代的酒是釀造酒,和現在的蒸餾酒完全不同。
我爺爺在世的時候,壹年釀兩次酒,壹次在二月,叫桃花酒。壹次是九月,叫重陽酒。
糯米被用來釀酒。糯米浸泡壹夜,用甑蒸,然後徹底涼透。準備壹桶涼開水。將酒曲碾碎,加入涼開水,在糯米中拌勻,然後放入缸中密封。幾天後,利口酒就形成了。這就是米酒的制作方法。繼續發酵,酒精含量會進壹步增加。釀造良好的葡萄酒可以點燃。
有人講究,會用包袱過濾酒糟。我爺爺很珍惜,酒糟舍不得扔。
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在竈前熱壹大壇酒。妳必須每天喝酒,沒有酒妳就沒有力氣工作。因為農活真的很辛苦。
我二爺爺,我爺爺的哥哥,現在已經86歲了,每天還是要喝酒。他還能種地,挑柴火,挑重擔,壹般的小夥子比不了他。
所以,古代的米酒,別說幾杯,就是喝十幾斤二十幾斤,只要能裝就沒問題。
我們來對比壹下啤酒。許多人可以輕松地喝壹箱啤酒。古代米酒的度數壹般不會比啤酒高多少。
當然古代也有好酒,度數可能達到十幾度二十幾度。但這是罕見的。
能喝兩斤白酒的人,絕對能喝不少於30斤的米酒。至於能不能裝下,那就是另壹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