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弓射日到江南,
整個晚上,敵人都很害怕。
第壹次在鎮江城下相遇,
砍掉小樓蘭。
這首詩的歷史背景是:1938年6月初,粟裕率領新四軍先遣隊排除萬難,歷盡艱辛,終於來到了敵後——茅山地區:鎮江、丹陽、句容、金壇。自“八·壹三”淞滬會戰以來,短短半年多時間,國民黨數十萬裝備精良的軍隊被日本鬼子擊潰,相繼丟失蘇州、鎮江、蕪湖、南京等地。日軍所到之處,執行的是毫無人性的“三光政策”。
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激發江南人民抗日救國的信心和勇氣。6月8日上午,1938,新四軍先遣隊選擇鎮江至南京公路魏崗山,成功殲滅日軍土井少佐部和水澤武四郎司令部日軍20余人。搗毀汽車4輛,繳獲長短槍等軍用物資20余支。這是新四軍的第壹仗,在江南敵後的東部打得很成功。衛崗伏擊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江南各界民眾的抗日情緒。
戰後,蘇羽在戰利品的照片上寫了壹首詩:
“新四軍,挺進出江南。
魏剛斬汙好,聖母奏彭也”。
陳毅得知勝利的消息,激動不已,便即興創作了上面這首詩:魏鋼首戰。蘇羽的詩《魏鋼鑿壹口汙井》,地名、人名都是真的。在陳毅的詩歌中,采用了詩歌的語言。
第壹句用的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後羿射日的故事,這裏的“日”字指的是“日寇”侵略者。
第四句,用的是李白《塞上之歌》裏的壹句詩,“願斬劍於腰,直斬樓蘭”。
李白這組詩有六首,第壹首的原文是:
五月的山依然滿是雪,只有寒冷,草看不到草。笛聲裏聽過“折柳”,春天裏沒見過。
肖戰跟在金鼓後面,呂霄拿著玉鞍。我希望掛在腰間的劍,能迅速平定邊境,為國效力。
李白也在用典故。樓蘭,漢代西域之名,位於新疆羅布泊西部。漢武帝在出使西域的途中,與西域進行了交流,使臣經過這裏前往大宛等國。現在仍有這座古城的遺跡。樓蘭王因為貪財,屢次殺害西漢使者。西漢元豐四年(公元前77年),傅子介被霍光派去斬首樓蘭王,為國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