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陶淵明飲酒有什麽深意?

陶淵明飲酒有什麽深意?

蓋房子是在人的條件下,沒有車馬。當他問妳妳能做什麽的時候,他的心遠遠不是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壹天比壹天好,鳥也回來了。這話有道理,想辯解也忘了說了。——陶淵明的詩《飲酒》

要在人間仙境建壹個安靜的小屋,世間各種噪音都在身邊,耳朵卻早已不受車水馬龍和人來人往的幹擾。這是心態造成的。心與喧囂保持著距離,居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偏僻安靜了。黃昏時分,我在東裏下慢慢踱著步,隨便摘了壹束清香的黃鞠,隨便擡頭,南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眼前。山裏的風景太美了,沒有早晚之分。仰望地平線,壹起飛翔的鳥兒飛過山丘,飛向遠方...

隱士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這樣壹個遠離世俗的仙境,在這樣壹片靜謐的花鳥山水中儲存了他超然物外的珍貴情懷。讀來既有思想又有感情,也難怪作者自己“想辯卻忘了說”。

作者經歷了半生的滄海桑田,經歷了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終於達到了“造屋在人境,但無車馬”的精神境界。究其原因,是心靈遠離了自身,在切斷了與世俗和官場的壹切聯系後,獨自生活在壹個自然的角落裏,享受著山川帶來的快樂,這是多年苦難後解除塵世束縛的高度自由的體現,也是作者隱居生活的完美書寫。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清新淡雅,不隨俗。它生長在自然的懷抱中,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菊花是歷代文人筆下高貴品質的象征和自我比較,陶淵明也不例外。他通過表達自己對山川的深情和感受,來表達自己的遠大誌向。他看見鳥兒在山間徘徊,他更看見了自己,就像《歸園》裏唱的那樣:“關在籠中久了,我就回歸自然!”

所以,他曾把自己比作淡淡的南山,那是自然呈現,無需刻意觀看。陶淵明在與自然的擁抱中找到了真我,達到了物我不分的境界。那是他幾十年來壹直期待的。這壹天,他真的有,他真的藏起來了。言語所能表達的激動在哪裏?“這話有道理,但我想爭辯的時候卻忘了說過什麽”是點睛之筆,它把無限的情意融進了詩的美景中,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審美想象和無限的藝術魅力。

陶淵明借酒言誌,情融於景中,見情入景,景中繁縟纏綿,化情為靜的意境。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壹個安靜的靈魂。可謂是情感與環境的完美結合。正因為如此,陶淵明給我們寫了壹首飲酒之歌,壹首人生之歌,從古到今壹直傳誦。

陶淵明的《飲酒》有20首詩。這組詩並不是酒後所寫,而是詩人在飲酒的話題上對現實的不滿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中通過醉酒來逃避迫害。在第二十首《飲酒》中,他寫道“惟恨更謬誤,故當寬仁”,可見其良苦用心。這是第五個。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於景物之中,寫出了詩人退居農村後無憂無慮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以分為兩層,前四句是壹層。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心情,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是壹層,寫的是南山美麗的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農村生活的真情實感和高尚人格。

“蓋房子是在人間,但沒有車馬。”雖然詩人生活在骯臟的世界裏,但他不受世俗的困擾。《車馬喧嘩》是官場上各種醜惡的寫照,比如互相爭鬥,互相爭鬥,想謀個官位。然而,陶淵明的“蓋房人情”並不是壹個很遙遠的地方。他怎麽會聽不到車馬的聲音?詩人似乎很理解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壹個反問“問妳能做什麽”,然後回答“我離我的心很遠”。只要心思遠離那些達官貴人的喧囂,其他方面自然不與他們糾纏。這四句話蘊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壹定條件下,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能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處處找到生活的樂趣。“遠”字反映的是詩人的精神世界,超凡脫俗,無名利之念。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流傳千年的名句。因為“心遠離自己”的精神境界,我會悠閑地采菊東籬下,仰頭看山。它是如此舒適和非凡!這兩句話用對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閑適的心境。“無憂無慮”這個詞用得很美,表示詩人所見所感,並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話贊不絕口:“第二次采菊,正巧看見了山,起初並無此意,卻樂此不疲。”“看見”這個詞也用得很奇妙,“看見”是偶然發生的。南山的美景正好襯托出采菊時的無憂無慮的心情,合成了我遺忘的“無我之地”。如果用“希望”這個詞,妳會在有意看之前,腦海裏就有南山。結果就是,妳會失去忘記飛機的天真興趣。南山到底有什麽美,讓詩人如此推崇?再有就是“天氣壹天比壹天好,鳥兒在歸來”,這也是詩人無意間看到的風景。在南山美麗的黃昏景色中,鳥兒壹起飛回山中,壹切都是自由的,適應的,就像詩人擺脫了官場的束縛,無憂無慮,詩人在這裏體會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真諦。“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我想說什麽了。”詩人從自然之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麽?萬物運動,各歸其位,這是自然規律嗎?是對古代簡單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順其自然是壹種人生哲學嗎?是直爽真誠的性格嗎?詩人沒有明確表達,而是隱晦地提出問題讓讀者思考,而自己則“欲辨其身,忘其言。”如果結合前面的“蓋房子是在人情,但沒有車馬”來看,“真義”就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即人生不應該揮霍在名利上,不應該被官場的汙濁所玷汙,而應該回歸自然,欣賞其無限的清新與活力!當然,這個“真意”有很大的內涵,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沒有必要說出來。這兩個富有哲理的總結給了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用平實樸實的語言寫成,形式與內容高度統壹。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的美景,還是抒發隱居的閑情逸致,或是訴說田園生活的樂趣,或是訴說人生的真諦,都是妙趣橫生,妙趣橫生。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山壹天比壹天好,鳥壹天比壹天回”,集景、情、理於壹身的名句,不言而喻就是“我能要求妳什麽?”“心已遠離自我偏見”“有真意在其中,我已忘了想說什麽”等句子,平實、樸實、自然,卻也有深意、崇高、意味深長、耐人咀嚼、趣味無窮。

受訪者:楓葉與藍——門衛二級-11 17:10。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蓋房子是人情,沒有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

●背景介紹

陶淵明(365 ~ 427)生於旬陽柴桑。石濤淡化清遠之筆,寫農村生活和市井風光,為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

《飲酒》有二十二首詩,這是第三首。之前有個小序言,說明所有作品都是醉了,不是壹時寫的,沒有內在聯系。他們繁榮而獨立。這首歌主要表現了隱逸之趣。下班後,喝得酩酊大醉,在晚霞的映照下,在山嵐的掩護下,采菊東籬下,遙望南山,此時是多麽的深刻!陶詩的壹大特點是質樸,情與意是壹體的,不可分割的。他經常用“忘詞”、“遺忘”之類的詞來阻擋對理性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可能是詩歌回歸自然的壹種表現。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突出。他的120的詩可以說是很不錯了。我們可以說,唐代以前題材眾多的詩歌,到了唐代才達到頂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但是有壹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山水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的,被陶淵明推向了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王維、孟浩然,宋代也有壹些田園詩人,比如範成大、楊萬裏。唐宋那麽多的山水田園詩人,應該說他們的山水田園詩都在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陰影之下,可以說不比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多。因此,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於公元365年,卒於公元427年。人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之前,以讀書為主;從29歲到41歲,外出做官壹段時間,再到退休,是壹段反復的官退時期。他在彭澤做縣令的時候,上級來視察工作,下級文士說,妳快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再去見他。他嘆了口氣說:“我不能為了五鬥米而向村裏的孩子彎腰。”所以他掛上帽子就走了。這種為了五鬥米不彎腰的精神,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驕傲,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壹樣,他說“我怎麽能對那些永遠不會被人看到真誠面孔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後來他退休到農村,在那裏度過了晚年。他和村民們關系很好。他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的老人壹起喝。他沒有酒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妳家有酒的話,所以這個很直白。而且,他還親自參加了體力勞動。他寫了壹首詩,“山南種豆,草滿豆苗。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路窄草木長,夕露沾衣;衣不蔽體,但心願不違。”這個“願”壹般理解為回歸自然的願望,但我覺得除此之外還可以有另壹種解釋,就是這個願望是壹個豐收的願望。我覺得只要有豐收,衣服濕了也沒關系。這種理解可能更貼近普通人,這壹點也不會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的性格很直爽。他自己說“少不適合俗運,自然愛秋山。”他很喜歡自然率真,有壹個很典型的例子。他不會彈鋼琴,但家裏壹直放著壹架有弦的鋼琴,就是沒有弦的那種。當他高興的時候,他用它拉鋼琴。沒有弦,就壹定沒有聲音。如果沒有聲音,就不要發出這種聲音。"但是如果妳在鋼琴上玩得開心,為什麽還要費事去彈琴弦呢?"也就是說,只要有彈鋼琴的興趣,就不需要有琴弦的聲音,很有意思。他壹生最愛的東西壹個是酒,壹個是菊花,兩者都很突出,這兩點在《飲酒》第五部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首詩很好。開頭他說,“蓋房子是在人間,但沒有車馬的噪音。”他把自己的房子建在人間,卻聽不到車馬的聲音,所以人間壹定有車馬的聲音。為什麽沒有車馬的噪音?他問自己“我問妳為什麽不行”,也就是我問妳是什麽原因讓妳走到這壹步。接下來他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著名的詠菊詩。“采菊東籬下”是臥姿,“悠然見南山”是臥姿。在“東籬下采菊”下,他不經意間擡起頭去看南山,美麗的南山就是廬山,家鄉的廬山,壹下子跳進了他的眼簾。所以“看見”這個詞用得很好。蘇東坡曾說:如果把這個“看”南山改成“望”南山,那就沒意思了。接下來他說“山裏的天氣壹天比壹天好,鳥語花香”,意思是山裏的自然景觀早晚都很好。到了晚上,鳥兒叫上它們的朋友,壹起返回,大自然就是在這種自然的氛圍中回到鳥巢的。那麽從這樣壹種非常自然坦率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了人生的某種處境。但這樣壹個很微妙的情況,很難用語言表達,只能用語言表達,所以“想爭辯又忘了說。”

這首詩是壹首非常好的詩,它的美在於感情的真實,壹切的自然。尤其是“問君所能,心遠不偏”和“心遠不偏”對我們今天也是有啟發的,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這樣壹個非常現代和喧囂的社會,我們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山林。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中,只要我們每個人遠離壹些名利,遠離壹些物質追求,遠離壹些世俗官場,那麽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變得偏僻,我們的心情就會變得寧靜。我們也會克服壹些浮躁的情緒,讓自己變得很安靜,這對自己人生的修養和社會的安寧都是非常有益的。

最後壹句話應該是:我想區分,但是忘記怎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