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告別劍橋詩人用這些意象表達的情感變化。

告別劍橋詩人用這些意象表達的情感變化。

《別了,劍橋》中意象的運用繼承了我國的文學傳統,同時又有所變化,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壹的境界。感情變化的軌跡壹波三折,讀來讓人心酸。

關鍵詞:意象、情感、場景、混合、物我合壹

徐誌摩令人驚嘆的人生,他溫文爾雅的詩歌創作和樸素執著的“童心”人生理想,壹直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引人關註的問題。徐誌摩是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之壹。他遵循聞壹多先生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理論,親自撰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華麗詩篇。《別了,劍橋》是他的代表作之壹。這首詩用詞典雅優美,旋律和諧溫柔,回味悠揚,結構均勻,心理描寫細膩溫婉,意象富有張力,充分體現了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先說這種詩意形象的運用和情感的變化。

意象是中國傳統詩學的重要範疇之壹。意象可以說是詩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意象是“意”與“象”的有機統壹,是詩人主觀感受與客觀外物的融合。如果有愛卻壹無所有,那就沒什麽好送的;如果某樣東西沒心沒肺,那它就是它自己的東西。只有帶著情感去觀察、充滿情感的事物,才是共享主體生命的審美之地。《再別康橋》在意象的運用上可以說達到了高超的境界。古人說“自古傷逝”,江淹在《恨賦》中說:“忘我者,剛離”,蘇軾說:“月滿陰晴,人有悲歡,古難全”。可見“傷離”是壹個永恒的母題。詩人故地重遊,時間短暫,心情復雜。既有對劍橋的深深眷戀,也有對劍橋的依依不舍。那麽,詩人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呢?他選擇了幾個典型的形象。詩人選擇的第壹個意象是“河邊金柳”。“柳”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描寫離別情景的詩歌中經常出現的壹個意象。我國第壹部詩集《詩經》中,有“前塵往事,柳依依;今天我想,下雨了”。後來的文人和詩人沿襲了這壹古老的意象內涵,並在詩歌中不斷運用這壹意象。因為“劉”和“劉”諧音,所以含有深深挽留和告別的意思。而且中國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南朝樂府民歌是“上馬不抓鞭,倒翻楊柳枝;“詩《盤席吹笛,愁殺行人》反映了當時斷柳送別的情景。如唐代王維《送安西二使》中有“客舍青柳色新”的詩句,宋代柳永《玉林令》中有“楊柳岸清風殘月”的名句。可以說,“劉”形象蘊含著中華民族超越語言符號的心理積澱。這種形象與集體無意識密切相關,類似於榮格的原始形象。榮格說,“每壹個原始的形象都是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壹個片段,它包含了我們祖先歷史上無數次重復的歡樂和悲傷的殘余,而且總的來說,它壹直遵循著同樣的路線。他就像是在心理深層被深挖過的河床。生命之流突然在這個河床裏奔湧成壹條大河,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在壹條無盡的淺溪裏向前流淌。“(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系)由原象衍生出來的藝術形象,具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意義,隱藏在民族心理的深處。在這裏,徐誌摩吸收了這個傳統形象的內涵,賦予了它新的意義。詩人把“河邊的金柳”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使死氣沈沈的景物變成了活生生的女人,而且色彩斑斕,婀娜多姿,溫柔迷人,充滿了青春的魅力。詩人在柳樹前面加了“金”字,壹方面是在“夕陽”的特定情境中畫出顏色,另壹方面“金”的顏色是溫暖的,讓人感受到壹種溫暖甜蜜的情感。“夕陽下的新娘”這位“河邊金柳”似乎知道久違的學生回來了,精心打扮,靜靜等待他的歸來。“夕陽中的新娘”的影子倒映在海浪中,更加迷人。所以詩人觸景生情,在心中引起情感漣漪。”波浪中美麗的影子在我心中蕩漾。“既充分描述了詩人對久別的康橋的無限熱愛和眷戀,又在字裏行間流淌著離別的惆悵。可以說是悲喜交加,心情非常復雜。

詩人選擇的第二個意象是“軟泥上的綠草,油油的,在水底搖曳”。“油”極寫它的綠濃度,好像綠到會出油。我們知道綠色象征著青春和生命的活力。徐誌摩是壹位崇拜自然的詩人,他熱情地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固執源於他在劍橋讀書期間壹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是康橋下的水聲,是村裏的晚鐘,把他陶醉了,把他純潔美好的心靈淹沒在那意外的默契裏。這兩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清柔”的羨慕。因為“秦狗”可以在劍橋這種人文氣息濃厚的大學自由生長,卻不能。“招搖”二字擬人化了“清柔”,仿佛“清柔”在向他招手。仿佛在說:“久別的同學,妳回來了!”“所以,詩人目睹這壹幕的時候,心中有壹股強烈的* * *聲。”在何康河的柔波中,我願意做壹株水生植物。“我希望能依偎在母校的懷抱裏,享受母校溫暖甜蜜的舒適。這是壹種發自內心的依戀,壹種獨特的浪漫主義詩人。以上兩個意象充分描述了詩人重返母校時的癡情與癡心。非常生動真實地寫出了詩人對母校的眷戀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