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勝利法是什麽?
“阿q精神”的核心是精神勝利法。阿q處於不發達社會的底層。他永遠是個失敗者,但他卻采取了壹種不可思議的態度,為自己失敗的命運和奴隸身份辯護和粉飾。這種“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和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障礙之壹。魯迅的《阿q正傳》是我們民族的自我批判。從人類學內涵來看,阿q作為壹個“個體生命”,幾乎面臨著人類所有的生存困境。而他所有的努力和掙紮都是壹個絕望的循環,只能無奈的回歸自我。這樣看來,“精神勝利法”的選擇幾乎無可非議。這絲毫沒有改變人類失敗的屈辱狀態,只是讓人滿足於虛幻的“精神勝利”的補償,進而向現實投降,成為現有環境的奴隸。正是魯迅對這種生存狀態的正視,揭示了人類精神現象的壹個重要方面,從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時代和民族的意義和價值。
2.簡述茅盾的小說成就。
茅盾對小說藝術的獨特探索首先表現在題材的選擇和主題的挖掘上。他的小說註重題材和主題的時代性和意義,要求創作盡可能與歷史事件同步,自覺追求“偉大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容”,能夠體現時代的全景及其發展的史詩性。他為我們提供了壹部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的編年史。其次,為了適應小說藝術發展的需要,茅盾更加註重小說中人物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將人物的行為、情感、心理、性格展開,追求“立體”的油畫效果。他的人物塑造更能展現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的文學時代特征。茅盾在人物塑造上的另壹個重要貢獻是有意識地塑造了“人物系列”,主要塑造了民族資本家和時代新女性兩個系列形象。由於種種原因,民族資本家的形象壹直是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中的壹個薄弱環節。茅盾獨特的創作在壹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壹缺陷,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此外,作為壹個自覺的小說藝術家,他對小說結構的高度重視也是他的顯著特點。他追求宏大嚴謹的布局,作品總是人物飽滿,情節復雜,線索復雜,緊湊完整。在小說的藝術表現上,他特別註重細膩的心理描寫,追求社會歷史分析和社會人心理分析的統壹,這對提高心理描寫在我國現代小說藝術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3.比較分析沙汀和張天翼的諷刺藝術。
答:沙汀的諷刺藝術以“農民的幽默”為主。諷刺的時候,他沈默而凝重。他擅長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細節刻畫深層心理,現場的氣氛夾雜壹些詩意,等等。張天翼善於抓住人物的習慣性動作和表情,突出其靈魂,諷刺犀利敏捷,誇張。
4.為什麽20世紀30年代流行的“新感覺派”是中國近代最完整的現代派?
答:首先是“現代主義”的定義。“現代主義”文學,又稱“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與傳統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有很大不同的文學類型,表現為形式上的荒誕與變形,內容上的危機感與幻滅感,強調主體與心靈,非理性。新感覺派之所以是中國近代最完整的流派,有兩個基本原因:壹是新感覺派深受法國現代派文學和日本新感覺派文學的影響,以現代人的眼光觀察城市,表現現代商業文明覆蓋下的都市人的生存形態。這主要是內容分析;第二,在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上,我們借鑒了大量西方的寫作方法,包括精神分析、蒙太奇、意識流,以及用性心理探索人性深層的方式。
5.蕭紅《呼蘭河傳》的文化內涵和文體特征。
答:就文化內涵而言,《呼蘭河傳》具有童年記憶的性質。主要描寫記憶中家鄉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落後的文化習俗對人的傷害。所描寫的東北風土人情,不僅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或地方性,而且具有普遍性。文體特征:創作“詩化小說”或“散文小說”。他的小說結構、語言、抒情風格也很有藝術感。
6.本文通過對具體詩歌的分析,探討戴望舒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詩歌觀念和詩歌風格的演變。
答:戴望舒是20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領袖。他在早期創作中註重詩歌的音樂性,在朦朧的意象堆中傳達出壹種柔和感傷的情調。他的代表作《雨巷》就是壹個代表,這首詩在音節排列和意象結構上獨樹壹幟。但《我的記憶》之後,詩人主動反叛音樂,用日常口語書寫現代生活體驗,尋找適合自己的鞋子,從語言的內在節奏中挖掘出更多“親切”和“暗示”的風格。
7.論魯迅雜文與小說的關系。
答:首先,魯迅的雜文和小說具有相同的文化立場,在文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中往往是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其次,魯迅小說中典型人物的塑造與雜文中經常出現的“* * *人名”在創作思維和藝術手法上是相通的;第三,魯迅的《故事新編》是壹部與雜文密切相關的小說集,現代細節(古今交融的藝術手法)的反復運用增強了真實性,如以老子、莊子女媧等古代事件為中心,穿插滑稽人物,經常出現在他們的口中。
8.淺析抗戰爆發後戴望舒詩風的變化。
他詩風的另壹次轉變,始於1939寫的《元日祝福》。詩風的新變,表現在從抒發個人感傷情懷到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相結合的轉變,寫出了壹些愛國主義精神強烈、悲壯的詩篇。寫在日軍占領的香港監獄裏,監獄裏的墻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對自由和陽光的無比向往和向往,以及民族氣節寧死不屈、抗戰勝利的樂觀信念。我用斷掌,以絢麗的過去和血腥的現在的鮮明對比,表達對侵略者的痛恨和對祖國的深愛,堅信它代表了壹個敵人永遠無法侵略的新的“永恒的中國”。“我成”表達了我對光的信仰。這些詩寫得清晰而深情。在藝術上,這類詩歌從內容到創作方法都屬於現實主義,顯示了他從現代主義到現實主義的轉換。在詩歌形式上,大多押韻,講究格律和句式,從散文文化的自由體回歸到更高層次的新格律體。
9.淺析張愛玲小說的主要特征。
蒼涼、奇特、中外兼收、雅俗共賞是張愛玲小說的獨特風格。張愛玲生於前清,父母離異,家庭生活支離破碎,充滿了暴政與毀滅,這讓她更早地感受到了人類情感的不完整和生命的孤獨與蒼涼,這為她後來的小說創作定下了基調。在《金鎖記》、《傾城之戀》、《沈香片——第壹爐香》等作品中,張愛玲寫的是上海、香港洋場的中國中產家庭中色欲的猖狂幽靈、黃金的邪惡陰影以及各種瘋狂變態的心理。曹、、、等人物形象在小說中栩栩如生,呈現出壹種畸形與蒼涼。在張愛玲的《黴綠絢爛的青銅香爐》中,沈香、性心理、性變態、復雜而分裂的人格這些外國現代主義的常見主題在燃燒,處處顯示出作家的主體情感主義傾向。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關於愛情和婚姻的,表現了她純潔真摯的兩性愛情和金錢社會對人類情感生活的侵蝕。《金鎖》直擊買賣婚姻、都市愛情和婚姻辛酸的算計,還有《香沈香——第壹壺香》、《慈悲》等多部作品。都描寫了金錢社會的兩性愛情和喪偶生活,對於這些,張愛玲感到無限淒涼。總之,蒼涼與陌生是張愛玲小說的基調,同時她的小說又是中西合璧,雅俗共賞。
10.簡述郁達夫小說的藝術特色。
郁達夫小說的思想:1)表現了五四青年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和“剩女”的悲哀。郁達夫小說中的“剩女”形象是壹些經過現代思想洗禮的知識分子。他們要麽在異國他鄉遭受民族歧視,如《沈淪》中的主人公,要麽在國內被社會壓迫,被世界遺忘,如《春風與波甸沈醉的夜晚》。2)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在《沈淪》、《死在銀灰色》等以留日學生為題材的作品中,描寫了主人公作為弱國臣民所遭受的屈辱。在《沈沒的英雄》跳海自殺之前,生成發出了熱愛祖國、希望祖國強大的聲音,表達了鮮明的反帝愛國思想,用血淚控訴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民族歧視。這也是作者自己的體會。3)在小說中進行大膽坦率的心理描寫。尤其被評論家詬病的,是小說對病態、變態的性心理的不加掩飾的描寫,這是中國道家所不能接受的。周作人是第壹個站出來正面評價郁達夫小說的人。他認為“雖然《沈淪》中有淫穢的成分,但沒有道德的本質”,所以他認為《沈淪》是壹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