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附原文:
秋浦歌
唐·李白
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
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
翻譯
白發長達三千尺,正是因為悲傷才長得這麽長。
鏡中不知何處秋霜落在頭上。
做出贊賞的評論
“白發三千尺,愁似壹(a)長?”劈空,如春潮奔湧,如火山爆發,觸目驚心。單看“白發三千尺”這句話,實在無法理解:白發怎麽會是“三千尺”呢?讀到下壹句“愁如壹(a)長”時,我突然明白,原來白發“三千尺”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煩惱生白發,人有所覺,且長三千尺。該有多少深深的憂慮?十個字的千鈞之重,落在壹個字“悲”上。寫悲傷真是不可思議。奇幻奇句,不禁讓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詞中有很多悲傷的例子。宋代詩人羅大靖在《鶴林玉露》中寫道:“有詩人以山喻其憂,杜少陵曰:‘憂來如山(據報刊載,視為‘齊終於南’),鏟孔不成’;有些人用水來比喻悲傷。李啟運說,‘請量東海之水,看淺深愁’。”李白另辟蹊徑,用“白發三千尺”的長度來形容悲哀的深淺,“特別新穎”,“繁華與中國有比,意味更深”(同上)。人們不僅不會拿詩人的無理取鬧當回事,反而會由衷地欣賞這種不自然而受人歡迎的怪句,對詩人的長籲短嘆感到同情。
人們看到他們頭上的白發和它的長度是因為他們照鏡子。前兩句藏在鏡子裏,三四句就明白了:
“鏡中不知何處秋霜!”
秋霜是白色的,代表它的白頭發。看似重復卻不重復,有壹種悲涼憔悴的情感色彩,超越了白發的“白”字。前壹句中的“不知道”並不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是因為“不知道”才問“哪裏”。這兩句話不是問句,是氣話,是苦話。詩意的眼光在下壹句的“得”字上。妳哪來的這麽多擔心?“得”字直奔詩人半生所受的排擠和壓迫;不知道為什麽擔心自己白發蒼蒼,鬢角沾秋霜,切身感受!李白有“勇爭其才,願輔佐之”的誌向,有“使寰區大,海郡清”的理想(見戴壽山答孟少府調書)。盡管他屢遭挫折,但他的雄心從未消失。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已經五十多歲了,誌向沒有實現,年紀大了,要加倍受苦。於是,驚鴻壹瞥鏡中的自己,發生了“白發三千尺”的孤詠,讓天下後人知其悲憤,千古傳奇句,可謂壹絕。
3.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季承(待考),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時,他隨父親搬到了建南省綿州市。李白有壹千多首詩,其中《李太白集》代代相傳。他於762年去世,享年61。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