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情,是作者直接表達對相關人物、事件愛憎態度的壹種抒情方式,不帶任何“附件”。比如《茅屋被秋風吹破》的結尾,“唉,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光是凍死我壹個人就夠了”,直接表達了詩人願意為了天下窮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高尚的氣節。
含蓄委婉是用優美的旋律、象征、比喻、暗語、典故等手段間接表達的壹種抒情方式,而不是直接說出妳的意思。古詩往往把要表達的感情,要表達的思想放在描寫的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如《黃鶴樓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的結尾“孤帆遠兮碧空盡兮長空唯長江流”,在揚帆、藍天、長江流水的景色中體現了離別之情。
風景和情感
風景指的是景物,情感指的是人的感情。出現在詩歌中,有各種不同的情況,最常見的是情景先行,情從景出,即觸景生情。如杜甫的《外國壹夜》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很多詞抒情似乎已經成為壹種套路,比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也有壹些詩是以情景前的感受為基礎的。還有壹些詩,看似把景物描寫得很完整,但實際上景物包含了詩人的感情,“壹切景物文字都是感傷的文字”[《人間詞話》(王國維)]。以上都是風景裏的情感。壹般情況下,有什麽樣的風景,就生出什麽樣的感情,比如開心的風景,傷心的風景。但有的時候,觸景生情,與客觀場景完全相反。這種情況叫異景。在古詩詞中,寫悼亡場景的比較常見,但在寫樂寫悼亡場景的卻不多見。比如杜甫絕句中的“江中鳥過白,山中藍花焚。今春又見,何時是還鄉之年?”。古詩詞中也有用音樂場景描寫悲傷的名句,如“春花秋月何時了?人們對過去了解多少”,“花,和我的窗戶壹樣高,傷害了壹個流浪者的心,因為我從這個高處看到,悲傷無處不在”,“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他們的悲傷”,“有美好日子的日子是什麽日子?誰會開心?”。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歌的三種表現方式。傅是的直系;這是壹個比喻。興是先說點別的,以引起要唱的詞,用在壹首詩或壹章的開頭。賦、比、興各有特色,相輔相成。說實話,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還不如給。化抽象為形象,勝於繁華。
施建武《夜笛詞》“明月未斜明西樓,簫聲亮入主人。卻讓燈下剪衣服的女子誤剪了壹半花,心有靈犀。”是用賦的方式寫的,說的是聽到笛聲的女子想家了,誤把同樣的心剪了花,做了新的面目。還有古詩詞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句子,“我揚帆遠航,碧空盡”的含蓄句子,“我要大展宏圖,骨頭枯了”的句子,都是用賦的方式寫出來的。
隱喻在詩歌中被廣泛使用。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化陌生為熟悉;它具有創造優美意境、產生迷人藝術魅力的作用。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平詩》,都是用比喻把無形的音樂描繪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興是以其他事物為詩的出發點,喚起要歌頌的內容。興與詩歌的內容有壹定的聯系。比如《自保篇》第三章前四句“桑葚未倒,其葉可肥。第四章開頭,有兩句“桑葚落了,卻是黃的,已經落了”。前者既暗示了女主角的美麗,也暗示了女主角的癡情;後面的桑葉由淡綠色變成了黃色,既暗示了女主角不再年輕,也暗示了“壹個讀書人要盡心盡力,德行二三。“興往往具有控制下面、概括提綱的作用。
需要註意的是,bi和xing經常壹起使用。比喻手法的運用可以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歌的魅力和形象感染力。
動態和靜態
自然界中的事物,有的運動,有的靜止;時而動,時而靜。詩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當然動則動,靜則靜。壹首動態與靜態和諧完美結合的詩歌,會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維的《柴璐》:“空山上似乎沒有人,然而我覺得我聽到壹個聲音。把風景變成森林的深處,從綠色的苔蘚中向我回眸。”前兩句說的是空山空谷,只有人說話,沒有行人。就是在沈默中運動,用運動書寫沈默。最後兩句說的是林中幽深黑暗,夕陽余暉映照,倏地遠去。動的時候很安靜,越看越覺得。而這壹切,正是詩人孤獨情懷的寫照。再如王維的《鳥鳴溪》:“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前兩句安靜,孤獨,淒涼。後兩句是動態的,但靜中帶動,體現了山的靜。再如蘇舜欽的《淮中夜眠》:“春蔭裏野草綠,時有繁花似錦,壹樹明。夜孤舟古廟下,滿洲裏風雨看潮。”前兩句寫的是妳白天航行時看到的,也就是妳在運動中看到的靜,用靜寫運動;最後兩句是妳在《夜都頭》裏看到的,就是在寂靜中能看到動靜,以動靜寫出寂靜。
宏拓
這是中國畫的壹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來渲染和襯托物象的輪廓,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藝術創作中,指從側面刻意描寫,作為襯托,使所要表現的事物突出出來。有以下幾種:①人對比人。比如在《尚墨桑》中,秦洛甫的驚艷之美,就是由“行者”和“少年”的反應襯托出來的。(2)物體襯托。比如《在外的壹夜》中的那句“星星從空地上俯下,月亮從河上奔來”用遠處懸掛的星光襯托了葉萍無邊的地平線,用傾瀉而下的月光襯托了大江的遼闊。再比如“蟬使林更靜,Tonamiyama更靜”“僧敲月門”“月出鳥驚”。3物對比人。如李清照《醉花吟》詩中的“霧濃雲愁永,腦明金獸逝”,用重陽節的室內外景色來烘托人物此時此刻的心情。古代詩詞中常用襯托事物的寫法。
虛擬現實
這是古代雜文中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的是實,沒有壹個是虛;證據就是真理,假支持就是空的;客觀是真,主觀是虛;具體是實,抽象是虛;顯的是真的,隱的是空的;行動是真實的,但言語是空洞的;當下是真,未來是空;已知的是真的,未知的是假的...虛構與現實的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生動,增加作品的容量。比如《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實在在的寫法;第四句“疑是銀河定九天”,將廬山瀑布與銀河相提並論,是虛寫。再如姜夔的《墊江唇》,“燕燕無心,太湖西岸隨雲去。幾峰苦,商略黃多雨。四橋旁邊,打算天天和妳住。為什麽是今天?回首往事,殘柳不規則舞。”第壹句寫實,最後壹句寫白。再比如《林黛玉進賈府》,把賈府裏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壹壹介紹了。賈母、王熙鳳、賈寶玉等。出現在現場,這是壹個真正的寫作;賈赦、賈政等人沒出現,白寫了。
反向襯裏
為了使事物突出,把其他事物放在壹起襯托或對比,就叫襯托。從反面襯托,叫對比。辛棄疾的“玉案元”是壹個巧用反襯的好詞。作者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極力渲染元西的熱鬧景象,但目的不是為了描寫景物,也不是為了抒發情感,而是為了襯托昏黃燈光下的人。而這個人,就是被朝廷冷落的詩人本人,拒絕隨波逐流,拒絕與投降派同流合汙。再如李白的《訪越古》:“越王勾踐破吳貴,將士歸家盡。宮女就像滿春宮,但只有鷓鴣今天飛。”。前三句精心布局渲染,只是為了烘托最後壹句“今日只剩鷓鴣飛”的淒涼景象。雖然沒說壹個字,但是很深刻。再如杜甫《壹夜異國》中“星星自空地俯下,月亮自河上流來”這句話所描繪的廣闊壯闊的景象,就是為了烘托詩人漂泊孤獨的形象,“飛來飛去,我是什麽樣子?而是廣闊世界裏的沙鷸!”,世界那麽大,容不得詩人。類似的例子還有杜甫的《登嶽陽樓》和柳宗元的《江雪》。
使用代碼
也就是說,在詩歌中引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歷史子集中的陳述或事實、民歌、諺語,是壹種技巧。古詩詞十分註重典故的運用,既能提煉詩詞語言,又能增加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含蓄性,能收到凝練、發人深省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杜牧《博秦淮》:“煙籠寒月滿沙,夜近秦淮酒家。商界女強人不知恨國,還隔河唱後院花。”其中,《後庭花》是陳後主的歌曲《玉樹後庭花》,亡國之音。用這個典故,意在諷刺晚唐官僚貴族沈迷於音樂、舞蹈、飲酒的生活,會讓歷史重演,讓唐朝走向滅亡。辛棄疾是用典高手。他在《千古奇遇·京口·顧北亭懷古》中成功運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河貍、廉頗等五個典故。借助這些典故,他含蓄而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假定
想象是詩歌表達的壹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在古詩詞中,有時候作者會描寫異地的情況或者自己不知道的未來。這個技巧就是想象。運用想象技巧可以拓寬詩歌的意境,使之獨具特色,更深刻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如杜甫的《月夜》:“遠在福州,她在看月光,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戶看著它。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香霧濕鬢,玉肩寒月。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這首詩的前六句是關於月夜遠方的妻子和孩子。我不是說我在月亮上看我老婆,而是我老婆在月亮上看她。我不說我是通過看月亮來記住我的孩子,我說我的孩子還是不知道如何通過看月亮來記住自己。這樣寫更能表達愛的深度和愛的堅定。再比如柳永的《林玉令》,“今夜何處夢醒?”楊柳岸,馮曉的殘月”完全是壹個虛構的詞。這種想法不僅提升了環境的氛圍和基調,也使“自古多情別離”的主題更加深刻。
對比率
對比是壹種修辭手法,將兩種相反的事物和兩種相反的情況寫在壹首詩中進行比較。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對與錯,光明與黑暗,強大與脆弱...壹切對比起來,清晰分明,省了不少筆墨。對比可以縱向對比,現在對比過去;也可以橫向比較,兩地或兩物。比如杜荀鶴的《重過湖城縣》:“去年,我到縣城,縣民無怨言。今朱在郡中屠戮,皆生靈之血也。”壹邊是百姓無處申訴,壹邊是惡人越來越富。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政權的本質,喊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心聲。再比如歐陽修的《生岔子》:“去年元宵節,花市燈火通明,如同白晝。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月光和燈光還是和去年壹樣。去年未見,淚濕春衫袖。”上半部寫快樂,下半部寫悲傷,形成鮮明對比:風景依舊,人事不再。
誇張
誇張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故意擴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和程度的壹種藝術手法。它能將詩歌的語言形象化,創造出驚人的意境和廣闊的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出紫煙,瀑懸川前。飛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用誇張的手法使他的詩歌閃耀出燦爛的藝術光彩。為了強調關外的蒼涼,王之渙在涼州詞中也用了誇張的手法,說:“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有孤城萬仞。何必橫笛怨柳,春風不過玉門關。”減少誇張的例子有“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知彎弓射大鷹”。
關爽
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語音或語義使壹個詞具有兩種含義,這就叫雙關。特點是這裏說那裏意,說這個是手段,指那個是目的。恰當使用雙關語可以使語言簡潔有趣;它能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心理,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雙關語分為兩種:壹種是語義關聯,壹種是諧音關聯。比如毛澤東的《七律送瘟神》:“請問,文君要去哪裏?紙船點燃蠟燭,燃燒天空。句子中的“文君”壹詞指“瘟神”,甚至指“日本血吸蟲”,語義上有關聯。再比如“不怕被砸得體無完膚,只願留清白於世”“東下雨西下雨,卻是風和日麗”“荊州麥熟繭成蛾,有許多蛛絲馬跡記妳”。“天真”、“陽光”、“屌絲”這幾個字都是諧音。常用的諧音雙關有“蓮花”雙關“惜”、“仁”雙關“人”、“蓮花”雙關“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