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在山中》這首詩,詩人的情感傾向是什麽?

《在山中》這首詩,詩人的情感傾向是什麽?

《山居圖》是唐代詩人王波的作品。這首描寫鄉愁的小詩,用短短20個字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悲壯的氣勢,營造出情景交融的開闊意境。

第壹句“長江之悲已凝滯”,就是從現場崛起。從字面上看,可能會被解讀為對長期滯留在長江上的感嘆。詩人在蜀中山上看到長江東流,觸動了久居異鄉的愁思。有壹些句子是可以考證的,比如《送別姬友》詩中的“漂泊的遊子厭倦了江幹”和其他四人的第四首詩中的“江上霧籠”和“何必久留”。但如果和下面的壹句“萬裏”放在壹起看,也許詩人也想到了長江的萬裏,萬裏之遙,引起旅途的傷感。這首詩的題目是《在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看長江時的激動,和自己長期逗留與朝東流的江水日夜對比而感到的傷感。與此詩相似的還有杜甫《成都賦》詩中的名句“江流遠,飄零日月長”,謝舒名句“江流日夜,客心悲。”在這裏,“長江”與“滯流”與“大江”與“遊子”與“客心”的關系,可以由詩人自己聯想,也可以由讀者聯想。在壹定範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也就是所謂的“詩不可達”。古代詩人常常用江來表達他們對旅行的憂慮,而王波這句話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用江來繁榮,還把自己的悲傷註入了江中,使長江情緒化、個性化。詩人生活在巴蜀,內心糾結著鄉愁。所以,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他覺得這條浩瀚而流動的河流,也是為他長期久留而悲哀,以至於它的水流滯緩。這種小說想象不僅是由於詩人的“移情”功能,而且符合生活的真實感受。人在山上看長江,因為距離遠,看不清它滾滾的波濤,常常覺得河水是停滯的。所以這首詩中長江的悲涼意象也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觀感受。悲愴的長江與悲愴的詩人感同身受、同唱,強烈感染著讀者的情感。詩壹開頭,境界就很悲壯。

詩人是在創造了長江悲涼、停滯的小說意象後,才在第二句“萬裏思鄉”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指出自己身在異鄉,深深感嘆萬裏盼望已久的歸來。“萬裏思念方歸”似乎出自宋玉《九辯》:“近水攀山寄歸”。但《九辯》對“送別歸來”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讀:壹種是送別之後將要歸來的人;壹個是告別舊時代。關於這首詩中的“回家”,如果我們再看前面提到的《再會》、《其他四首》、《王子安集》中的其他送別詩,可以采用前面的解釋;如果看這首詩後半段的內容,也可以采取後壹種解釋。但聯系到這句話中的“年”字,不如把解讀為思鄉之思,也就是說,這句話中的“歸”字,和上壹句中的“已滯”字壹樣,全靠遠在他鄉的人,也就是詩人自己。不過,還有壹種說法,把上壹句的“滯”看成是客居異鄉的“悲”,把這句話的“歸”看成是萬裏之外的家的“念”,似乎也有道理。這又是壹個“詩不達意”的例子。“悲傷”和“思念”這兩個字是整篇文章的“眼睛”,直接表達了思念家鄉、不歸的悲傷。詩的前兩句,“長江”和“萬裏”從空間上表達了自己遠離家鄉,回家路漫漫。“已延”和“將歸”表示詩人在另壹個國家呆了很久,沒有回來。

接著,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境和景物,寫下了兩句話:“形勢高風晚,漫山遍野紅葉飛。”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簡單說的是風景,其實是通過風景寫作來表達自己因為想家而產生的內心悲傷。在山裏,詩人看到了蕭瑟的秋風和飄落的黃葉。這些既是實際的景物描寫,也是詩人淒涼悲涼的情懷。正是因為詩人長期漂泊,所以他的內心因為思念家鄉而格外悲傷,而詩人在秋天看到萬物雕零的秋景,更是加重了他的思鄉之情。這兩句話沒有直接表達感情,但卻滲透了詩人強烈的感情。這裏的秋景,既有“對比”的意思,也有“繁華”的意思。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淒涼蕭瑟的環境中,詩人的思鄉之情是難以承受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來看,這蕭瑟的秋風和飄落的黃葉,正是詩人蕭瑟心境和漂泊處境的象征。這兩句話可能用到了宋玉《九辯》中“悲涼,秋怒,蕭瑟,草木雕零,衰萎”的詩句,但並沒有拿來模仿,給讀者增加了壹層聯想,深化了詩的意境。就全詩而言,這兩句寫的風景起到了襯托壹兩句寫的感情的作用,有利用風景抒發感情的成分。當然,這種類比是有距離的。同時在文末安排了純景描寫的“山色黃葉飛”的句子,以景為題寫作。南宋沈壹浮在《樂府指扇》中說:“句句要放,含意無窮,最好以景結情。”這首詩的結尾很精彩。

《唐詩萬句選評》評論這首詩說:“望高遠,景滿。”從全篇的意境來看,詩人采用了“從法出發”的藝術手法。大筆壹揮,就可以用景物來喚起自己的感情,到最後又可以把自己想表達的思想感情組合成壹幅生動開放的畫面,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就收到了無窮無盡的思想的藝術效果。詩的前三句描寫景物,第二句是抒情敘事,采用景物結構。因為詩末的風景裏藏著愛情,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