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傳承的結果。前蘇聯詞作家薩科夫斯基明確指出:“壹首好的歌曲,它的詞具有獨立於音樂之外的獨立的藝術價值。”因此,研究詩歌的傳承與轉化,對當代樂壇的開拓性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古人雲,“詩言誌,歌言誌,聲聲永和”,“詩言誌;宋,吟誦其聲也是“又”:“詩人,凡有所誌,心中有所誌,言為詩。情感在中間運動,由文字塑造。詞不足則嘆,不足則歌。“《詩經》中的風雅頌,都是音樂歌曲。楚辭“寫楚語,寫楚音”與《詩經》成為詩歌史上的兩座豐碑。樂府詩中的樂府詩多為抒情詩,“詩為樂之心,聲為樂之體”,表達了詩與歌的密切血緣關系。
在中國,詩歌和音樂長期以來壹直發揮著抒發情感、教育人的作用。詩歌是靠音樂廣泛傳播的,詩歌是歌,也就是聲樂詩歌。詩與詩息息相關。詩歌也是詩人欣賞、抒發情感、創作詩歌的重要方式。《辭海》把“吟誦”解釋為“吟誦和寫詩”。《孔英達書》也對“吟”作了明確的解釋:“動聲則可吟,作詩則必吟,故可吟出情。”其實背詩的過程也是品詩的過程,是抒發自己的感情。詩有三種:壹種是詩,壹種是詩;再唱再品:品鑒情境;三曲三味:品味意境。從原始歌謠、詩經、漢樂府到歌詞,聲樂詩歌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壹種詩歌產生時,它就與音樂密切相關。詩經,唐詩,宋詞,其實都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宋詞是為了配合音樂而唱的歌詞,“感悲喜,因事而起”。因此,沒有詩歌,就沒有今天的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