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
抗日戰爭開始以來,侵華日軍先後攻占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四處肆虐,企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誌。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破家亡、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出了慷慨激昂的詩篇。
工作風格:
他這壹時期的詩歌總是充滿著“土地的憂郁”,寫的更多的是國家和民族的苦難、悲傷和反抗,風格非常凝重、深刻、大氣。
這壹時期,艾青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地”和“光”。他的長詩《致太陽》和《火炬》,借助太陽,求火炬,表達了他驅除黑暗,堅持鬥爭,爭取勝利的美好願望,所以詩人被稱為“太陽”和“火炬”的歌者。這些詩也是自由詩的代表,表現出簡潔明快的特點,呈現出壹種散文化、口語化的風格。它們包含了大量的提問、呼喚、對話和引語,大大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性和表現力。
(2)1978之後的主要作品及特點
寫作背景:
艾青在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在1978年重返詩壇。沈寂20年後,詩人“歸來”,被壓抑的情感洶湧澎湃,開始了詩歌創作的又壹個高峰。
工作風格:
這壹時期詩人“回歸”,詩風發生了很大變化。詩變得更工整,詩變得更深刻,詩變得更謹慎。
當然,這壹時期的詩人繼續贊美光的主旋律,寫下了長詩《光之頌》,贊美光的神奇物質,贊美美麗的光帶來的社會文明,贊美“光壹樣強”的社會正義,字裏行間充滿了智慧和哲理。
此外,擅長繪畫的艾青在詩歌創作中也明顯表現出“詩中有畫”的特點。他的詩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簡約莊重。比如1940寫的短詩《割草的孩子》以“夕陽把草原染紅”為開頭,以“夕陽下閃著金光的鐮刀”為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