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傳播學的發展,新聞傳播學與相應的新聞教育、傳播學教育之間出現了壹定程度的張力,產生了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要麽主張新聞學向傳播學學習以完善自身,要麽主張傳播學取代新聞學,要麽批評傳播學統治新聞教育。這種分歧的壹個重要原因在於對新聞傳播的異同缺乏深入的認識。本文在回顧相關論述演變軌跡的基礎上,從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研究層次或學術水平、學術立場或學術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新聞傳播學(主要是大眾傳播學)的異質性和相關性。因為新聞與傳播的異質性和相關性是交織在壹起的,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地審視新聞與傳播的關系,促進兩者之間的互動和吸收,使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新聞與傳播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沒有必要制造“妳死我活”的無謂爭論。
[關鍵詞]:新聞傳播關系
壹、新聞與傳播關系的歷史考察。
自1978西方傳播學的引進和介紹以來,新聞與傳播學的關系逐漸出現在國人的學術領域。這是因為,要解釋什麽是傳播學,就涉及到與新聞學的關系。例如,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斷言:“傳播學重視理論研究,新聞學重視業務研究;傳播學重在‘學理論’,新聞學重在‘術’。"[1]顯然,這樣的比較已經涉及到新聞與傳播學的關系。
20世紀90年代,新聞與傳播學的關系成為學術界關註和討論的學科建設問題。在1992中,王比較了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異同,提出“新聞學是大眾傳播學的不同層次和分支,但傳播學不能代替新聞學。”[2]此後,新聞與傳播學的關系,尤其是傳播學能否取代新聞學,逐漸成為人們關註的問題。
在1996中,於的《新聞傳播學考察筆記》寫道:1995年6月在成都參加第四屆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期間,筆者利用會議間隙,“與各高校新聞系、新聞研究所、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學者專家進行了交流”結果,“所有接觸的學者專家幾乎壹致認為,新聞不能被傳播所取代。”[3]作者對新聞與傳播的關系進行研究,強調“傳播不能代替新聞”,這顯然包含了壹個前提性問題,即學術界已經出現了“以傳播代替新聞”的觀點。
檢索相關文獻,不難發現,90年代中期確實有學者提出過這樣的觀點。1994年,明安祥在《從新聞學到傳播學的歷史發展》壹文中寫道,隨著媒體的迅猛發展,“‘新聞學’的傳統概念和術語與其所研究的眾多媒體對象和復雜的傳播實踐相比,是極不適應、極不適應的,就像恐龍蛋和恐龍迅速破殼而出成為巨人壹樣。”因此,“新聞業向世界傳播方向發展”是壹種“歷史趨勢”。以及“中國的新聞傳播肯定已經進入大眾傳播階段。為了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中國的新聞學研究及時轉入基於傳播學和大眾傳播學的研究勢在必行。”[4]雖然明安祥沒有使用“取代”壹詞,但文章的內容,尤其是結論,確實有“以傳播取代新聞”的意思。1995年,邵培仁在《新聞與傳播學》壹書中明確指出,傳統新聞學正在“壹步步老化,很快將成為壹門絕望的科學”,“向新聞學植入新的基因、註入新的血液、引入新的方法,是新聞學獲得新生的唯壹出路”[5]。所以,“用新聞傳播代替新聞,再用傳播代替新聞傳播,真的是社會的需要,時代的趨勢,歷史的必然。它不以那個人的意誌為轉移,任何力量都無法控制或阻止它。”[6]後來,邵培仁在壹篇論文中重申:“以新聞傳播代替新聞報道,以新聞傳播代替新聞報道,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7]邵培仁的說法是“用新聞傳播代替新聞”,但他又說“用傳播代替新聞傳播”,把他的觀點概括為“用傳播代替新聞”,似乎也沒什麽問題。與邵培仁的主觀臆斷不同,邱正義實際上判斷的是,傳播學已經開始取代新聞學。他在壹次研討會上說:“學科的發展意味著否定。傳播學通過自己的研究,已經部分取代了新聞學。”[8]
秘書大雜燴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