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紙薄長詩未盡,春光自凝。”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可以用來形容美好的感情,比如友情,親情,愛情。
正所謂“詩言誌,歌言誌”。詩歌以恰當的文字表達、恰當的語言組織、真摯的情感傾訴、和諧的旋律成為人們抒發情感的壹種形式。
中國是詩的國度,從第壹部詩集《詩經》開始,詩歌已經走過了兩三千年。在詩歌的長河中,詩人以其非凡的才華創作了大量的詩歌。
這些詩,有的因為優美的意境和滌蕩心靈的文字魅力,成為永恒的經典;有些詩歌因其豐富的情感而深深打動了讀者,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
比如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十岸Xi》中的“勸君多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理由”,字裏行間都表達了朋友間離別的深情。壹場送別酒裏朋友的關懷和祝福,早已融入每壹個中國人的血液,驚艷了時光,也讓歲月變得美好。
由此產生的送別文化,如《陽光下的三次》,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壹次又壹次的送別。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和生命力。
另壹方面是“紙薄詩未盡,春日自憐”這幾個字。字裏行間的感情是真摯的,由衷的,感人的。
紙上有壹首長詩,大意是短信紙表達不出深情,短信紙表達不出綿綿情意。
“紙上短言”的用法和現在流行的“紙上短情”差不多。現代小說家徐振亞在《玉梨魂》第八章寫道:“希望妳不要忘記這壹點...林影入迷,書不寫,紙短暫,彌足珍貴。”
從這段引文可以看出,信紙上的文字並不能完全壓住人的情緒。
壹首詩,壹封信,壹段話,壹條信息,都不能完全承載人與人之間的厚重感情。
這讓人想起北宋婉約詩人顏姝的名句。他在《蝶戀花》中寫道:“欲寄彩筆尺,可知何處山長,何處水闊。”顏姝想給想念的人寄封信。但山高水遠,形勢所禁。他不知道他想念的人在哪裏。
不同的話語,相同的情感,彰顯了親情的可貴。
“春盡自奮”,真的很懷念辛棄疾在《玉樓春》中的開篇壹句話“欲勸春生風前。春天在城南的曹芳路上。
詩人欲留春色,已是草開英落的暮春時節。這兩句話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無盡的傷害和珍惜,也流露出詩人對美好時光和美好事物的懷念和珍惜。
從前後句的語境中不難看出,這兩首“紙薄詩不盡,春色自憐”的詩,表達了壹種真摯的情感,流露和傾吐了真情。
這兩句詩可以用來形容世間美好的感情,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親人之間純潔的血脈親情,甜蜜難忘的愛情。
真誠、純潔、美好的情感,是人類情感中最動人、最能激起共鳴的聲音。甚至幾個簡短的問候,壹封短信,壹個溫暖的電話,壹個甜蜜的視頻通話,都是維系親情、友情、愛情的紐帶。
如果我們都抱著“詞不達意,詩不盡”的初衷,與身邊的朋友、親人、愛人保持長期的情感聯系,那麽我們的生活會更溫馨、更溫馨、更浪漫、更有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