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尋找懷舊和歷史詩歌的欣賞套路和程式化表達。

尋找懷舊和歷史詩歌的欣賞套路和程式化表達。

壹、以詩知人,以詩知天下。

古人講的知人論世的方法,就是了解詩人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經歷,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包括時代氛圍、社會風俗)和創作目的,從而把自己放在詩人的位置上,了解他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技巧,從而提高他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近幾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都是壹些大家不太了解的作品。所以,識人論詩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理解詩歌,就不能離開詩人的鑒賞,去了解歷史。其實我讀的是中國社會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第二,品味詩歌意象,體會詩歌意境。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義和意象的綜合體,是作者主觀意圖和客觀意象的表達,是作者精神和外部物質的統壹,由情感和景物兩個因素構成。意象組合形成壹個整體,就是意境。通過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和意境的指向意義,可以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和意圖。

壹些意象和具體的感覺構成了固定的搭配,值得我們註意和把握。如果月亮皎潔,就聯想到鄉愁和對人的思念;松、菊、梅、竹與高尚的品格聯系在壹起;折柳是固定的與古老的告別。

第三,欣賞詩歌的眼睛,解讀詩歌

古人雲:“唱壹句話,斷幾莖。”這首詩壹方面表現了古人在寫作思路上的努力,另壹方面也說明了古人寫詩時非常註重練字。因為練了壹個好字好句,整句全詩都充滿了活力,這就是“詩眼”。可以是簡潔生動的文字,也可以是反映詩歌主旨的精彩句子。“這似乎是最不尋常的,但很容易實現,但很難。”我們在欣賞古典詩歌時,如果能從詩歌的眼睛入手,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

註:詩歌中的壹些形容詞、副詞、動詞,往往是詩的眼睛。找到詩歌的眼睛,有助於正確把握詩歌的意境。

第四,把握特色,重點突破

從高考的命題來看,古代的高考鑒賞多是寫景、詠物、詠史。所以,在掌握詩歌之前,也要掌握書面詩歌的反戰、分類等知識。

詩歌按其表現形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和哲理詩。按規矩,可分為古詩和近體詩;根據壹種語言的字數,可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詩。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詠史詩、邊塞詩、懷古詩等。又可分為格律詩和絕句。

古韻中的四句被古人概括為起、承、轉、合。從層次上看,往往可以分為兩層,壹層是寫景,壹層是抒情或論辯(即張先治的寫法)。

五、巧妙運用術語,做出解答

有了以上四個步驟作為基礎,我們就可以從容淡定地解決題目設計的各種問題。提議者從什麽角度提問,那麽他就從什麽角度回答。近幾年的賞析題,無非是從內容和手法兩個角度提問。所以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最好用簡潔的語言,也就是術語,來回答重點。高考卷子閱卷是按重點給的。只要有關鍵詞,有重點店鋪,就能拿分。所以壹定要熟練掌握答題術語。

2005年高考試卷

春遊即興李華

益陽城下,草長鶯飛,水自東向西流。

香樹無花,鳥語壹路春山。

(1)這首詩的三句或四句使用了什麽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⑵談及詩歌創作,古人曾說:“詩不僅是感傷的,也是美的。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

參考答案:

(1)二元性。\ "草\ "唱對\ "春山\ ",\ "花\ "唱對\ "鳥\" \ "落\ "唱對\ "空哭\ "

⑵這首詩描述了作者春遊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壹景,每幅畫各有特色。然而,詩歌並不純粹是關於風景的,而是充滿了感情和場景。詩中的“落花”和“鳥鳴”的景色顯示了山中的寧靜,其中透露出壹絲悲傷和荒涼。

我們通常使用以下術語:

(1)表達:①描寫(正面,實寫-虛寫,動景-靜景,近景-遠景),如:“林中有蟬聲更靜,音宮山更靜”,用蟬聲、鳥鳴-動景來形容林中的“靜”;韓樂府演唱的《尚墨》中對秦洛甫的描述是“頭上壹髻,耳畔壹輪明月”。齊是下裙,齊是上裙。行者見了羅敷,披在肩上,捋了髭須。少年見羅敷,脫下帽子,垂下頭。耕者忘耕,鋤者忘鋤。來訴苦,卻坐看羅父。“前四句是正面描寫,描寫羅敷衣服之美;後八句是簡介,描述妳身邊的人被羅敷吸引。”望廬山瀑布》,前三句寫在眼前,是真跡;第四句“疑是銀河定九天”,用銀河比喻廬山瀑布,是虛寫。(2)議論(3)抒情(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舉物抒情)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借代、誇張、排比、襯托、典故、設問、反問句)

如:“妳知道嗎,妳知道嗎?應該是“青、胖、紅、瘦”。用“綠”和“紅”品種分別代替(借用)葉子和花,寫出葉子的繁茂和花的雕零。”蟬讓森林更安靜,而Tonamiyama更安靜”是壹個對比。

(3)抒情方式:①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前兩句描述的是風景,後兩句直接表達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感受。2借景抒情。“孤帆遠航青天,天上只流長江。”老朋友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後完全消失。滾滾的江水,就像在不停地思念著朋友。(3)表達自己的意誌(象征)。占蔔師詠梅(陸遊)說“萬物皆碎為泥,碾為塵,唯有香不變”。梅花象征不落俗套、出類拔萃、意誌堅強的人,是詩人本人寧死不屈的寫照。(4)引用杜牧的詩《十裏春風》《十裏春風》來表達揚州昔日的繁華景象,是壹種空洞的寫法。《讓麥子長綠了》的作者今天看到的蕭瑟景象,是真實的書寫,把詩人的盛衰情懷置於過去。⑤以象說理(寓理於象)《秦時》(蘇軾)“如果弦上有琴聲,為什麽不在盒中響?如果聲音在手指上,為什麽不在手指上聽呢?”詩人從“親”和“至”兩個意象入手,通過兩個假設句和兩個設問,揭示了“世間萬物的完成,都有賴於主客體的密切配合”的深刻哲理。

(4)描述技巧

1出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基地西側,人文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詩的主角是周瑜,但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引出《赤壁之戰》的《多少英雄》,最後集中到周瑜壹個人身上,凸顯了周瑜作為正面對比的地位。《鵲橋仙》(陸遊)“鶯巢總是無聲,卻常常日夜啼啼啼。”用“靜”來突出布谷鳥悲傷的叫聲——對比。(2)虛與實。“寒蟬悲鳴,亭子已晚,陣雨始歇。所有的賬目都沒有心情,鄉愁裏的藍舟在催。牽手含淚,我無言以對。”最後壹部電影除了《讀書——廣博》,講的都是眼前的真實情況。作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的感覺,才是真正的寫作;下壹篇關於未來生活的想法是壹篇空洞的文章,故意描繪詩人孤獨的感覺。3壓制。《永遠在我心裏》(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妝,上翠樓。突然看到陌生人頭上的柳色,後悔教老公找侯爵。”先寫少婦“不知愁”,再寫“毀”——先揚後抑。通過對女青年情感變化的刻畫,深刻地表達了女青年因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感傷哀怨之情,突出了“永遠在我心中”的主題。4渲染。這是國畫的壹種畫法:畫面需要強調的地方,用墨汁或淺色塗抹,以表現物體的陰陽,以增強藝術效果。這種增強圖像的技術就是渲染。詩歌是指通過對環境、景物等方面的積極描寫來突出形象。比如白居易給我的朋友劉的壹個建議:“綠蟻釀新酒,靜竈裏紅攪。外面黃昏有雪的感覺,裏面來杯酒怎麽樣?? "詩的前三句,詩人誇張地說:自己釀的米是黃綠色的,表面漂浮著壹些懸浮物,細如螞蟻;酒在小小的紅泥爐上溫熱,顏色是新的紅的;現在天快黑了,看起來要下雪了。這個渲染完,最後壹句問“裏面壹杯酒怎麽樣??"這是很自然的,並且已經被強調了。⑤動靜結合

做簡答題時,要點面結合,內容與形式結合,壹定要演繹原詩的內容,避免從原詩中泛泛而談,力求做到語言簡練,術語規範,理論與具體內容互補。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