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散文是唐代宋四家(劉漢甌塑)的末年,與唐代古文運動發起人韓愈並稱“韓朝蘇海”,與歐陽修並稱“甌塑”。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三人同為唐宋八大家。
蘇軾的詩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與陸遊並稱為“蘇魯”。他的“以詩入詞”是第壹個“豪放”的詞派,復興了晚唐五代以來燦爛的昆西風格。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蘇軾故作豪放,實則清明;他的賦也是相當有名的,最有名的是貶謫前後寫的《赤壁賦》。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壹種文體本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貢獻已經超過了蘇文和蘇軾。繼柳永之後,蘇軾對詞風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柯巖”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獨立的抒情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擴展數據
性格思想: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是毫不掩飾的,其中以詩歌最為酣暢淋漓。在2700多首蘇詩中,幹預社會現實、思考人生的主題十分突出。
蘇軾對社會現實中各種不合理現象的態度是“不合時宜”,他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不局限於新政,也不局限於當下。他批判了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弊端和陋習,體現了更深刻的批判意識。
深沈的生命思考使蘇軾對沈浮持壹種從容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軾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蘇軾在逆境中的詩,固然有痛苦、怨恨、抑郁的成分,但蘇軾更多的是表現出對苦難的蔑視和對痛苦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