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建安文學是文學史上的壹面旗幟?
為什麽說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壹個輝煌的時代?建安文學對漢代文學發展的積極意義是什麽?漢末建安年間,中國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標誌著文學發展的新時期的到來。這壹時期文壇湧現出壹大批作家,其中以三曹、七子、蔡琰為代表。他們都被卷入了極度動蕩的時代漩渦,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漢樂府之後,他們打破了漢代文人詩歌的蕭條,第壹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它們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展現了新的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形成了“建安體”的優良傳統。同時,他們普遍采用了新五言體,奠定了他們在文壇上的穩固地位。這壹時期,傅散文也呈現出新的面貌。曹操的詩都是樂府詩。它們雖然沿襲了漢代樂府的古題材,但並不沿襲古詞的古義,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的精神,“以樂府題材寫詩”(清代方方言),反映了新的現實,展現了新的面貌。曹丕的詩歌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壹是描寫男女情愛和流浪女性題材的作品多,寫得好;另壹方面,形式多樣,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雜字等。五言詩和七言詩成就很高。曹植的壹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代表作是《白馬》,塑造了壹個武功高強、渴望為國建功甚至願意英勇犧牲的愛國勇者形象,充滿了英雄主義的樂觀主義精神。曹植後期受到迫害,情緒低落,他後期的詩歌主要反映了這種情況和心情。《致王彪,壹匹白馬》是詩人後期的重要作品,他在黃初創作了四年。這首詩雖然只是表達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卻深刻地揭露了內部統治的殘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建安七子和女詞人蔡琰的詩歌都表現了亂世的焦慮和對現實的關註。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壹個時期的文學形成傳統並被接受是很難得的。鐘嶸在反對金以後形式主義的詩風時,曾感嘆“建安之風盡矣”!初唐詩人陳子昂在進行詩歌革新時也高舉“漢魏性格”的大旗,可見“建安性格”傳統對後世文學的深遠影響。